李岩有意给刘孝廉表现的机会,便示意刘孝廉说。
大约是觉得粮食更重要,刘孝廉道:“在蜀王府的账目上,共有去年以前的陈粮三百七十万零五千八百九十六石,去年留下的新粮一百万零七千九百五十石。其种类主要是稻谷,其次是麦、粟、豆类。
另有各种果园两百多处,可收应季节水果、干果十八万石有余···”
听着刘孝廉汇报的同时,朱媺娖也在根据郝光明在那边提供的数据资料做判断,或者说认知。
毕竟你仅知道一个数据是没用的,你还得知道这个数据代表着什么。
比如你知道自己有一万块钱,却不知道一万块钱能买多少东西,哪有什么用呢?
郝光明在另一边道:“根据我所查到的数据,大明全盛时有140府,193州,1138县,493卫,359所,正常年景全国各类粮食总产量为8亿石左右。
以府来论,产粮20万石以上的为上府,产粮10万至20万石的为中府,产粮不足10万石的为下府。
不过这是洪武早年天下初平时定的标准,肯定是比承平多年后的盛世之时低了很多。
根据我查到的另一份史料记载,在洪武后期某年,山东济南府的官仓积存的粮食便有70多万石。
到了永乐年间,陕西布政使的官仓更有存粮1098万石的记录。
蜀王如今估计占据了成都府八九成的良田,而成都府又是绝对的产粮大府。
且你们此时的农作水平比之洪武、永乐年间肯定是有不少提高的。
因此我预估,整个成都府一年产粮应有数百万石。
蜀王府纵然占有绝大部分良田,却不可能将农民种的粮食都收为己有。
并且从成都农民多爱将田地投献给蜀王府的行为看,蜀王府的佃租应该不会特别高。
这样一算的话,蜀王府每年收入的粮食应有一两百万石。”
郝光明讲到这里就停下来了。
朱媺娖对刘孝廉所报数据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和判断。
蜀王府下面的管事、庄头肯定不可能干净,绝对有不少人贪污了,但这种情况应该不严重。
所以,李岩、刘孝廉通过蜀王府内账目整理出的这一个数据,也是相对可靠的。
确定了这些,朱媺娖不禁双眸发亮,满心欢喜。
根据她过去几个月的了解,行军、打仗时,红娘子部一个士卒每天至少要吃四斤粮,外加半斤豆酱、菜类等佐餐,并非吃饱,而是让其有体力去行军、打仗。
那么纯以主粮算,行军、打仗时一个兵每天至少消耗4斤主粮。
一万士卒一天就要消耗4万斤。
大明市面以188.3市斤精米为一石,所以一万人每天便需要消耗约莫212石精米。
一石稻米的重量肯定不能和精米等同,按一石153斤算的话,100万石谷便是15300万斤!
假设去除300万斤的谷壳,也还剩下15000万斤大米!
可供1万将士吃3750天。
够十万将士吃一年多!
所以,蜀王府的这近五百万石主粮是个什么概念?
以上数据朱媺娖自然是算不出来的,但郝光明这边却利用计算器迅速得到。
然后他便通过蓝牙耳机对朱媺娖道:“蜀王府的这些粮食,足够十万将士吃五年多!”
听到这话,朱媺娖兴奋得心砰砰直跳。
有这么多粮食在手,意味着接下来她可以在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大干一场了。
李岩、刘孝廉同样满面笑容,显然也知道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果然,李岩向朱媺娖拱手道:“恭喜殿下,三两年内我们都不用为粮食烦恼了。”
李岩这个说法时对粮食用处留了余地。
朱媺娖想统治好成都乃至整个四川,手中粮显然无法都用来养兵,还得养官吏,以及赈济灾民。
刘孝廉笑着接话道:“成都府是天下有名的粮仓,估计每年都能产粮数百万石,殿下掌握成都,两三年后又会积存至少上百万石粮,如此一算,应是好多年都不用愁粮食的问题了。”
听了这话,朱媺娖脸上笑容如花绽放。
但她并没有因蜀王府的巨量存粮以及成都府粮食的高产高兴得忘乎所以。
她压下兴奋的情绪,正色道:“若是窝于成都、四川,或许我们真不用为了粮食发愁。
但两位别忘了,我们志在重整大明,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温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