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美国洪门司徒家(2 / 2)

龙蛇演义 梦入神机 2327 字 2022-05-31

“小弟。你。”

唐紫尘刚刚眉毛一挑,正要说话,嘴唇又被王超堵住了。

王超毕竟是个二十二岁。正常的年轻人,经历过第一次之后,面对自己魂牵梦绕地人儿,自然迷恋,不想放开,而且以他的体力和对身体地控制力,就算是三天三夜,也不觉得累。

由一个大男孩,变成男人的过程,总有那么一段迷恋地。

嘭!

明伦堂华语学校的巨大操场上,用坚硬的椰木搭建起了一座二十平米,半人高,四面用胳膊粗,漆了红漆的弹性麻绳围绕着,上面两个年轻人,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搏斗。

王超,白泉颐,叶洪,沙亮这些南洋赫赫有名的大拳师,都坐在看台上。

与此同时,看台上还有一群目光犀利,眼神沉静,或是太阳穴高高鼓起的中老年拳师,个个都正襟危坐,密切关注着擂台上那些年轻人地搏斗。

这些都是整个南洋地知名拳师,都开设有武馆,在南洋华人之中,知名度很高。

来自菲利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的华人知名拳师,一共五十六人。

现在地搏斗,是王超以明伦堂华语学校的体育会名义,召开的一次选拔赛。

毕竟这次武道大会地名额有限,而南洋的武馆林立,武术家众多,比国内还要多。因为在南洋这样的野蛮地方混饭吃,拳头不硬,很可能被啃被渣。尤其是华人女孩子,必须要练得一手好拳法,最起码都要有三五条大汉不能近身的本领,不然的话,被强奸抢劫那简直是一定的。

这是生存的压力。就像以色列的女孩子,逛街都要背一杆冲锋枪。

鉴于武道大会名额僧多粥少的原因,王超举办这个选拔赛,也合情合理。拳头硬,便有出席的机会,一切都凭真本事,这才不至于引起内讧。

华人在对外的时候,团结一心,但是面对利益的时候,也是很容易闹内讧的。

对于王超的这个选拔赛,而且坐在看台的正中央,隐隐好像是“南洋武林盟主”的味道,来自南洋各地的拳师虽然多,但没有人不服,就算是心里有些不愉快的,也没有当面表达出来。

毕竟,王超的名声摆在那里!亚洲第一高手,身经百战,杀人如麻,空手把泰拳高手阮洪修撕裂!

尤其是在南洋恳亲大会,和赵光荣交手胜出,更令在场所有的拳师胆颤心惊。

赵光荣是什么人?前南洋国术总会的会长,称雄南洋十年,功夫有目共睹,能把这样的人拉下马来,立刻就竖立了天大的威信。

并不是一般小说里面的写的,什么武林大会,突然冒出一个武功盖世的无名少侠,夺得武林盟主,令众人都心服口服,纳头就拜,这都是不可能的。武术界讲究的除了拳头大以外,还要讲究一个资历,名声。

王超的资历,是一场场比武打出来的,他的名声,更是一条条人命积累起来的。

而且王超还结识了白泉颐,沙亮,叶洪这些一流的高手,相互切磋,交流拳法技巧,聘请他们当军队教练,这样拉拢了一大批人心,利益,友情,实力,三重结合之下,使得王超迅速就在南洋武术界站立住了脚步。

以前唐紫尘虽然是高手,但她毕竟是个女人,不能像王超这样,拉拢这些男性拳师高手。强迫他们更不行,毕竟高手都有**的性格,人格。

就连国内的中南海保镖,化劲高手都只有三位,像严元仪,刘沐白那样的绝顶抱丹高手,也当个特种部队的教官兼政委,不去给领导人当保镖。

就算给主席当保镖,整天围绕别人转,人身自由都少得可怜。那还有什么意思。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唐紫尘得了王超的帮助,以前一些不方便的事情,都可以叫这个弟弟代劳,起得到左膀右臂的作用。

“乖乖,老哥,你的徒弟已经连胜五场了,再过一场,就通过选拔赛了。”

现在擂台上比武搏击的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正是王超的徒弟谭文东。和他对敌的一个少年,也很年轻,拳法带风,颇为硬朗,打的是一手洪拳。手段也狠辣,显然是经过长期实战形成的风格。

南洋练武的年轻人,都经历过实战,这一点,比国内要强。

但是这个年轻人在谭文东三拳两脚的攻击下,也有些支持不住,闪电般接触三四手之后,谭文东一招“按头喝水”带着肩膀脖子按在地面,动弹不得。

“你的年纪比我大接近二十岁,总喊我老哥,让我感觉好像老了似的。”王超看了白泉颐一眼。

“哈哈,拳头大就是老哥。”白泉颐哈哈大笑。

就在这时,一队车从明伦堂华语学校的大门口开了进来,一色的长黑色奔驰,流线型的车身,显得整齐无比,炫人耳目。

车一直开到操场内,刷刷刷,十几辆车整齐的排成了一条线,发动机同时熄火,就好像是专业赛车手的车技表演。

车队停下之后,从里面下来了一色黑西装,目光精悍的大汉,整齐排开,恭恭敬敬的拉开了中间的车门。

从车里面下来了一位戴着金丝眼睛,温润尔雅,风度翩翩的年轻人,一个穿着纯黑色高肩披领,头发盘成云鬓,刘海儿挂起,神情高傲的女人,还有一个穿着漆黑颜色大褂子,千层底布鞋,胡须雪白,背稍稍弓着,但是脸如新剥的鸡蛋一样温润的老者。

“美国洪门致公堂司徒家,好大的排场。”白泉颐看见车队和里面出来的人,嘀咕了一句。

“那当然,谁叫司徒家以前出了一位司徒美堂呢,开国大典,都站在**身边。”沙亮嘀咕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