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萧逸的战略是绝对正确的。
得知大喜国、大衣国和大得国出兵的消息之后,萧逸第一时间就把三十万兵马整合在一起。
然后,利用飞禽斥候的优势,萧逸首先对大衣国出兵,因为大衣国的十二万兵马是第一个来到大筏国境内的。
三十万围歼十二万,而且是出其不意,设下了陷阱,结果自然是没有任何的悬疑。
搞定了大衣国的十二万兵马之后,燕军又火速西进,再次成功伏击了大喜国的十万兵马。
只有大得国的十五万兵马,因为是从大筏国的东北方向出兵,先行来到巴里城,跟大筏国的兵马会合,使得燕军无法单独对其下手,而得以幸免。
但是,这两战之后,大喜国和大衣国则是举国震动啊。
他们的实力都不如大筏国,受此一战,绝对是伤筋动骨了。
这么一来,大喜国和大衣国都不敢再派兵驰援大筏国了。
而得知消息的大得国主将,也暂时按兵不动,留在了巴里城,等候着大得国国王的进一步指示。
而萧逸在取得这两场大胜之后,趁机北上,又攻克了大筏国的一些重镇,将战线向北推进,最北面距离巴里城只有不足两百里。
这么一来,大筏国就举国震动了。
两百里的距离,莫说是骑兵了,就算是步兵,一两天急行军也能轻易到达。
巴里城,不安全了。
基本上,大筏国三分之一还要多一些的领土,已经彻底沦丧了。
距离燕军所占地盘接近的那些城池,大筏国人全都害怕了,担心燕军会再次北上,将他们的城池占领,将所有的男人全部杀光。
于是,一场规模宏大的自发性大迁徙开始了。
那些城池的大筏国人,全都是拖家带口,离开了家园,步行北上,以躲避燕军的锋芒。
莱亚王后虽然也得知消息,却也无法阻止,大筏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相比于之前的压力,莱亚王后的心情越发沉重,再次召开国会,而且邀请了大得国的主将巴胡勒参加。
这场国会,再次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见。
上下议院的那些贵族们,不会打仗,也不懂打仗,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生死。
面对大筏国连战连败,以及大喜国和大衣国也折兵大筏国境内,他们感觉到了无比的害怕和震惊。
所以,他们已经认为,大筏国不是燕军的对手,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避其锋芒,向北迁都。
最后,再集中所有的兵力,跟燕军决一死战。
其实啊,这就是软弱和逃避的办法,只不过被他们冠上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莱亚王后显然不同意这个办法,她的建议是,将北部和西部的兵马全部调回,跟巴里城的十八万,以及大得国的十五万兵马会合,合计兵马四十三万,死守巴里城。
理由有四。
第一,巴里城是大筏国的首都,若一旦被放弃,整个大筏国就会震动。
第二,经过这几次的战争,莱亚王后发现,燕军的野战能力很强,各国都不是对手,坚守城郭或许更有优势。
第三,只要巴里城不失,北部各城就不会受到燕军的攻击,大筏国的后勤保障自然不成问题。
第四,一旦燕军的主力被牢牢套在这里,大喜国和大衣国,以及大浦国就可以趁机出兵,将大筏国南部的各城夺回,断了燕军的后勤和退路。
不得不说,莱亚王后虽然只是女流之辈,但她的远见卓识还是很厉害的。
坚守巴里城,俨然就是目前大筏国阻拦燕军继续北上的最好办法。
大得国的主将巴胡勒也赞同莱亚王后提出的这个战略。
上下两院的贵族们也不得不承认,莱亚王后的这个战略绝对很英明。
但是,燕军的灭族政策,带给这些贵族们的震怖太大了。
一个贵族问道:“若是我军无法坚守巴里城,被燕军破了城,我等岂非是连退路都没有了吗?”
说白了,他们还是害怕会死掉。
莱亚王后简直想给这个贵族一记耳光,大筏国的权力怎么会在这些个贪生怕死的无能之辈手中。
但是,大筏国的生死存亡时期,大筏国绝对不能搞内讧。
莱亚王后压抑住内心的恼怒,稍微思考一下,淡淡说道:“这种可能,倒也不能不防。”
“不如这样吧,诸位哪一个想提前巴里城的,可立即收拾一下,暂避燕军的锋芒。”
“若是燕军退却,诸位再重返巴里城即可。”
“如今,陛下身体不好,我身为王后,必须要留在巴里城,与城中军民一同抗击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