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听说过,”二嫂王氏道,“这辈子没念过书,就知道吃饱了不饥困!”
开过玩笑之后,细心的二嫂王氏在三弟张祖庆屋子里转了一圈,便发现他因为几天住院的原因,家里既没馒头、也没蔬菜,于是悄悄走了出去,再回来时,手里提着几只馒头和一只甘蓝。
“看你家里既没有干粮,也没有菜,就给你拿了来,”二嫂笑道,“自家蒸的干粮,一个都有枕头大,这四个就够你吃两天的了……还有这个大甘蓝,够你炒好几顿的。”
“我这有白面,”三弟摆手道,“还有一小袋呢……你看,你又拿来了大干粮,还有这个大甘蓝……还不知我有没有命吃它呢。”
“怎么说这话,”二嫂道,对三弟的话并没在意,“就是胃不舒服,又不是什么大毛病,说这话多丧气啊。”听到二嫂的话后,张祖庆不再言语,见到五弟张祖华正在为三味药材而急得抓耳挠腮,于是走进里屋取出来一小包绿豆和一大包大菜籽,递向张祖华。
“我这有吃剩的绿豆,”张祖庆道,“另外,年年种韭菜、卖悲菜,自然缺不了韭菜籽,行了,剩下的什么陈皮你自己想办法吧。”
“我家有桔子,”张大强道,“一会儿我就回家,切干了然后晒上,明天早上就能用了。”
“那你还等啥!”张祖华对张大强嗔道,“旁人在这急得嗷嗷的,你却反应迟钝,到现在才想起家里有桔子来……那还不快回家切开晒上,难道非要等到天黑么!”张大强听闻这话挠挠头,也不生气。
“哼,五叔啊,”张大强谑笑道,“偌大一个家庭,我看你也就对我有点儿本事……其他人,你谁也不敢支使他们!”
这话是事实,张小强深切了解这点。不知何种原因,张祖华老是以开玩笑的形式压迫张大强,张大强亦以玩笑的形式接受,双方很是融洽,比张祖华和他张小强融洽多了。所以,张大强听到玩笑式的命令,转头便去执行。
不一会儿,大姑张祖秀带着儿子尚义平、二姑张祖玉带着俩女儿王妍、王朝霞,俩女婿王玉堂、吴小涛也驱车赶到了,大家嘘寒问暖,听到张祖庆的胃病并没多大问题,就开心地侃天海地起来,互相开着玩笑,屋子里仿佛一锅煮沸的热汤,热闹异常。
过程中,尽管有玩笑也有严肃,大家却对张祖荣一家没有来看望三哥而稍有微词,似乎在所有的心底,大家已习惯了张祖荣一家的不在,习惯了他们的冷漠,也许有些幽怨会在心底无声处流动,但谁也不会主动提起,有点煮鹤焚琴、清泉濯足,太过煞风景。
张小强每想到这点,就仿佛在崭新的衣服上粘了一块橡皮泥,怎么洗怎么搓也弄不干净一样让人不爽利。后来,他看了一眼身旁的亲人,他知道,他也能看得出来,在座的所有人,也就是二娘王氏、二爷张祖昌、父亲张祖华是真心向好的,急病人之所急,疼病人之所疼,而其他人,则是在演戏,演员当中也包括自己。
可以说,在场的所有人,除了上述三人之外,其他人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以蜻蜓点水般的问候和关怀,来表演一场兄恭妹友、弟悌侄孝的大家庭和睦戏。
就是这样。
因此,照这个道理来讲,张小强再次想道,六叔张祖荣一家倒是可以原谅了,他们反倒成了爱憎分明、不屑表演的典型代表,至少比我们这些“小丑”们强多了?张小强不敢确定。
他曾对他娘李芹儿在闲谈时提过这种事儿,他提出了对大家庭这种亲情的看法,尽管他认为自己负有维护整个大家庭和睦的天然责任感,但不能完全无视这种亲疏差异,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呢?
他娘说:“什么表演不表演我不知道,到底真不真心我也不清楚,但根据老人们俗语,这亲疏都是面儿上的事儿,有事儿能到,大家觉得面儿上好看,这就是亲;倘若平时不理,有事儿也不到,不用你自己去领会,别人也会猜测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说到底,一家不知一家,还凭面儿上热闹来判定整个家庭的和睦……所以说,以这种看法来判断的话,来就是对的,不来就是错的。”
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也就是说,你不管有没有真心,只要到了现场,就是亲,就是对的;不到现场,就是不亲,就是错的。说到底,生活还是一场表演,亲人争先恐后向其他亲人表演自己比他人更亲,所有亲人共同表演给外人看,以此证明自己家庭的和睦。
就是这样的逻辑。
那么照这种逻辑来推论时,张小强不禁感到心慌:张家村那些对外表现出和睦的所有大家庭,说到底真如他们所展现出来的那般和睦么?
这个问题不便细想,因为夕阳西下,三爷已将一切收拾停当,开始准备做晚饭,他掰了半块干粮、捉了一个大包子放进笼屉里开始加水熘上,另外开始细细切开那只甘蓝,在夕阳斜照的门前残光中,竟然切得那么仔细。
所有人开始告别,张小强缀在后面,最后一个离开,在离开前,他转头望了一眼三爷,脑海里突然莫名闪过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
不过他没声张,也没多作感想,随众人穿过院子,走出大门,随众人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