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舒帮着摊了几个鸡蛋饼,蒸了点馒头和红豆包,早餐就这么吃上了。
“苏舒今天会很晚回来吗?”吴姥姥问着。
“不会。”苏舒摇摇头,“今天去报道,应该不会很忙。”
“那你晚上回来就能吃上冰豆浆和冰豆花了。”吴姥姥喜笑颜开,“还有爱吃的东西吗?我和你舅妈给你做。”
“你们做什么我都爱吃,宝宝和我一样,不挑。”苏舒应。
“太奶奶,我爱吃铁锅炖,我中午放学去市场买一只鹅回来,我们晚上吃炖大鹅吧。”梁志强兴奋地晃着手里的鸡蛋饼。
“好~”吴姥姥哪里有不应的道理。
“姥姥,我和振国昨晚聊了下,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一下。”苏舒把热乎乎的碗放下,“你们早上可以去几个集市逛逛,看看农场这里的街边摊多热闹,我和振国想着,要不然让表哥和表弟两家都来农场发展。”
“铁蛋三个孩子都大了,一直留在村里读书也不行,村里教育资源跟不上这是事实。”
吴家村不是农场,同样是村小,吴家村的教育资源确实连农场的村小都不如。
农场村小学生多,农场政策重视教育,每年往教育上拨款补贴下去,保证了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
近年来农场村小的老师学历也越来越高了,每年还要定期进城统一接受教学培训提高教学质量,还定期开办教师进修课。
原来的跟不上的老教师,年龄到了就办了退休,还不到退休年纪的,实在达不到现在的教学要求的,就调去办公室岗位,从一线讲台上退下来,让年轻一些的老师盯上。
中专毕业的学生来了农场若是愿意去村小任教的,都有另外的补贴,包住,给餐补,车补,还给加工资和奖金。
农场有钱,开的工资高,留得住从农场考出去的孩子,也吸引来了外地的人才。
“在村里种地,勤快一点一家人吃饱穿暖是没问题,但要供孩子一直到大学却够呛。”梁振国,“老家孩子上学不像农场这里有补贴,小学一学期几块钱的学费,中学十几块,到了高中估计要上百块。”
听到上百块,吴姥姥和郑有娣心里升出一个词语。
够呛!
“上高中咋就要这么贵了?我咋听说高中现在只要几十块?”郑有娣问。
“那是现在,等铁蛋和狗蛋该上高中的时候估计就要上百块了。”苏舒道,“还有一些话我们在家里说说,出去就不说,现在大学生上学不用学费国家还给发补贴,等我们家孩子们上大学的时候可就没这好事了,到时候上大学一年估计得一两千块钱的学费了。”
这句一年得一两千块钱学费,惊得吴姥姥和郑有娣险些摔了碗。
“啥!一两千块钱!”郑有娣屁股都要从椅子上弹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