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月升时,酒楼里的所有食客,俱在屏息凝神地听那大舌头的说书先生娓娓道来。就连本该为食客们端酒上菜的店小二,也呆呆地端着一张盘子,驻足桌旁原,一幅生怕自己一动、就会听漏了一句话的模样——若不是心宽体胖的掌柜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暗暗冲其低声了句‘这周扣你一钱银子’的话,恐怕直到那说书先生道出那句‘请君久等!’之前,小二都要半步走不得了。</p>
不过,这倒也不能怪小二偷懒,只能怪是那说书先生,实在是讲了个太精彩的故事。</p>
这故事,叫‘双雄斩魔头’。</p>
虽然这名字听上去很像是在讲一件江湖武侠事,实则却不然——这故事所讲的,却是那真龙双壁的故事。</p>
所谓的‘真龙双壁’,即是指两名在真龙末年横空出世、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一文一武,两名百年难遇之英才。无论是大梦的史记官也好,还是如今雍华国的经书吏也罢,在记述到这二人时,皆会在一点上达成共识——若无这二人的话,千疮百孔的真龙王朝一定是无法撑足七百年寿终正寝。</p>
而这双壁,正是官至右丞相的‘红眼宰相’徐渭,与当时的真龙大将军‘帝师’王戬。</p>
二人虽说年纪相差有二十载——徐渭三十三岁入朝时,王戬已是大约五十六岁了;但二人却依旧结成了莫逆之交,在之后共仕的十五年想出和睦、相敬如宾,几是没有丝毫的矛盾。</p>
求助下,【咪咪阅读app www.mimiread.com】可以像偷菜一样的偷书票了,快来偷好友的书票投给我的书吧。</p>
这倒是蛮难的得。虽说可以用文武两家井水不犯河水来解释,但那‘红眼宰相’徐渭,却是出了名的善妒——想让他心平气和地与他人平起平坐,实在是比登天还难。可就是不知为何,这徐渭妒天妒地,就是不妒这朝中武官一把手的王戬。</p>
只能说,是英雄惜英雄吧。</p>
与嚣张跋扈、自命不凡的徐渭不同,大将军王戬在待人处事上却是极为温和,与人说话时总是轻声细语,丝毫没有武官口里常见的脏言粗语。不过,这王戬</p>
也并非是所谓胸有韬略、文能提笔安天下的‘儒将’:王家世代从军,门风彪悍,无论男女老少,能动手绝不动嘴,向来直来直去,便就无人喜好读书。孔孟之道不读,孙武兵法也不感兴趣,只学真刀真枪的拼杀之术——依照王家老一辈的话,就是‘俺们祖宗十八代就没一人去读过这些破书!’的道理。</p>
这般一来,若无奇迹的话,王家子弟约莫也就做个伍长什长的水准,管管手下十几号人,秀秀自己的武功劲道,也就差不多了。</p>
可这世间,就是有奇迹啊。</p>
真龙明启七年,王家的当家在紧张的等待后,迎来了家中第三个儿子。</p>
那时兴高采烈冲入产房的老王定是想不到,自己的这个儿子,十五岁时,就自发东拉西扯来了两百号家丁,振臂南下,两个月内就平定了困扰了当地辖府头疼了好些日子的南郡叛乱;老王还想不到,自己的这个儿子二十一岁时,就奉天子命,领三千轻骑出征,将那想要占得江南的上万南蛮杀得丢盔弃甲,逃回山中瑟瑟发抖了十数年;老王更想不到,自己的这个儿子二十七岁时,竟已官拜凉州总兵,戍北关,统边军步卒四万骑卒五千。</p>
在身为凉州总兵的十一年间,王戬率麾下将士与气焰日渐嚣张、不时前来犯境的游牧部落多次正面交锋,大胜十五小胜三十九、小败七次未尝大败,十年间斩敌首二万九千七十四人,杀死者更是不计其数。在王戬的统帅下,步兵为主的真龙军骁勇善战、屡战屡胜,大改百年来坚壁清野的策略,一度冲出北关,追逐敌军五百里,将十数万蛮夷赶到了北疆冰原上,再安营扎寨三月,稳守防线,令这些胡寇想打打不赢,想逃无路走,竟是直接活活冻死饿死了半数——若不是那时天子因为燕京藩王叛乱,从而紧急调令王戬回京的话,恐怕后来的历史舞台上也就没有这些胡人什么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