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丰厚奖励的系统任务(2 / 2)

不说完成最后一阶段,只要王羽可以完成第五阶段,就相当于赚了,赚了一张低阶黄金召唤卡,以及几张白银召唤卡,还有一千多的召唤点。

所以,王羽只是略作思虑,就果断接受了系统任务。

不过,既然已经接下,王羽就要尽全力完成,起码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毕竟他想要完成这次系统任务,就必须赚取十万金。

一金两万钱,十万金就是二十亿钱。

要知道,当初段颎领军平定羌乱时,消耗的军费才四十亿钱。

而王羽想要完成任务,就得在五年多的时间,赚取如此巨款,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王羽也不傻,他清楚点知道,若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哪怕有玻璃这等神器在,也是难以进行完成。

所以,他必须召唤,召唤出一位强大的商业人才,如此才有机会立足于不败之地。

一念至此,王羽便有了召唤心思,毕竟现在的洛阳城,并没有出名的商业人才,而他的手下,处理内政亦或是运筹帷幄,倒是颇为擅长的,但要是经商,就实在是有些屈才了。

况且,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从商经验!

“系统,使用特殊召唤卡进行商业召唤。”王羽对系统下达了召唤指令。

【好的,宿主使用特殊召唤卡进行召唤,指定商业领域!】

【叮咚,召唤第一人,清朝末年商人,乔致庸,商业:98;】

乔致庸,乔家第三代,乔家第四位当家人,清朝末年山西晋商的代表商人,也是乔家中一位出类拔萃人物,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个朝代,为乔氏家族的繁荣立下了大功。

乔致庸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少年时期因兄长病故,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弃文从商接手生意,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

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

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

至清末,乔氏家族已经在中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到数千万两白银。

乔致庸本人也被称为“亮财主”。

在国弱民贫的清朝,晋商能够走向全国,实属不易。

19世纪末,由于连年战乱,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大量白银开始外流。晚年的乔致庸一改以往不治家宅的传统,于同治初年(1862年)开始在家院附近购置地皮,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宅院,即着名的“乔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是山西民居的代表建筑。

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致庸待人随和,讲究诚信为本、“以德经商”。一生做出诸多善行,如光绪三年天遭大旱,乔致庸开粮仓赈济灾民。

最终,光绪三十二年,乔致庸去世,终年89岁,他是乔家门中最长寿的人。

第一个召唤人物,就是黄金商业高手,王羽心情大好,等待着第二人的出场。

【叮咚,召唤第二人,西晋着名富翁,石崇,商业:89;】

石崇,西晋着名富翁,元康初年,出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其财富来源系任荆州刺史时,拦劫沿途客商而得。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淮南王司马允政变失败,石崇因旧与赵王司马伦心腹孙秀有隙,被诬为司马允同党,与潘岳、欧阳建一同被族诛,并没收其家产。

其最经典的故事,就是石崇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并且大获全胜,可谓“富可敌国”也毫不夸张。

只不过因不懂“外不露富”的古训,终为一才妓绿珠破财,最后连命也搭上,系统之所以给他89的商业点,恐怕还是因为后者名气大的缘故。

【叮咚,召唤第三人,战国商祖,白圭,商业:99;】

白圭,战国时人,《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着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

出生在东周的都城洛阳,梁(魏)惠王时在魏国为相,期间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黄河水患,后因魏政治腐败,游历了中山国和齐国后,弃政从商。

其师傅为鬼谷子,相传鬼谷子得一“金书”,鬼谷子将里面的致富之计,也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传于白圭。

商场如战场,只有随机应变,巧用计谋,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在后世激烈的商战中,商界仍以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为经典,奉“治生之祖”白圭为高人。

从这点看,系统给他99点的商业属性,一点也不高!

【叮咚,召唤第四人,北宋名臣,陈恕,商业:97;】

陈恕,北宋初期名臣,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担任大理评事、洪州通判,不久改任澧州通判。

后入朝升为工部郎中、大名知府,政纪严明,办事果断,按期完成了城防工程,抵御了辽朝进攻,迁户部副使,出任右谏议大夫、知澶州。

端拱二年(989年),出任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并于淳化元年(990年)迁盐铁使,开始整顿赋税,疏通货财,使国家财政收入显着增长。

宋太宗十分器重他,于是亲自在殿柱上题写“真盐铁陈恕”五个大字,以示褒奖。

淳化二年(991年),升为参知政事,位居副相,主管国家财政达十余年之久。

景德元年(1004年),陈恕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宋真宗为陈恕废朝举哀,并追赠吏部尚书,《宋史》赞其为“能吏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