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徐杨和羚羊科技的人才培养计划很早就开始了,年初徐杨正式参与公司管理工作之后,就启动了相关计划。
但说实在的,成果一般。
首先,当时的羚羊科技太小,而且进步很快,体量噌噌噌的飞涨,培养的那么点人才,完全跟不上公司的成长速度。
其次,羚羊科技还是缺乏足够的底蕴,就算再怎么认真培养,成材率都不怎么高,速度也很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培养一个合格的小组长,也就是最低级的管理人员,也需要至少三个月的培训,或者是从至少一年工作经验的普通员工中提拔。可羚羊科技才成立多久,公司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员工入职时间都没超过一年,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员工入职时间不超过六个月。
这种情况下,哪怕是从公司内部挖掘人才,也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手。
成长太快,也是一种烦恼。
徐杨很凡尔赛的想到。
但缺乏足够的中低层管理是不争的事实,无论如何都得赶紧补上这个缺陷,公司马上就要上市,要是因为管理人才不足而被耽搁,那真要哭死。
所以,他扭头问张晓颖:“老张,要不尝试一下新的人才选拔机制?”
“怎么说?”
“可不可采用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选拔制度。”
“……”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睡也不敢在这种问题上乱说话。
这可是可以动摇整个公司基础的大事件。
弄不好,要出大乱子,甚至有可能让公司彻底垮掉。
因为这样的提拔制度,一定在普通员工之中引起强烈的波动,甚至会让员工的注意力从工作中转移到职场斗争中。
那对羚羊科技这种新公司是绝对的覆灭性灾难。
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这制度真能推广并且走上正轨,理论上可以快速弥补公司在中低层管理方面的缺陷,甚至可以极大的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归属感,使公司上上下下更具活力,还能避免明珠蒙尘的现象,使公司内的人才都能得到最好的利用。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可能。
管理不是做数学系,从来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
因为管理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各有各的家庭、情感、性格、人生阅历等等,同样的管理制度用在不同人身上,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甚至,同一套管理制度,作用在同一个人身上,但昨天和明天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正常情况下,员工们都能接受每周自检的体检制度,但如果有个员工在家里受了委屈,那么在体检的时候可能就会忽然爆发。
一句话,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这才是管理的最大难点。
偏偏羚羊科技又比较提倡个性,不确定因素比一般公司更多,管理难度也更高,对各级管理的素质要求更高。
现在徐杨提出这么一个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风险极高的人才选拔制度,一众高管自然不敢乱说话。
只有张晓颖跟随徐杨时间最长,忍不住道:“这,会不会太冒险?”
“肯定,做新东西就没有不冒险的,”徐杨敲了敲桌子,“别害怕,我在跟你们商量,只是一个想法,正需要你们畅所欲言,当闭口的知了是什么意思?来,老张,你先说说这种制度的可行性。”
张晓颖无奈道:“可行性还是很高的,但风险也一样高,我觉得要慎重。”
“王剑呢?”
“我没意见,因为我负责技术,技术这块很容易分出个高低,能者上庸者下,上去之后,能不能做出成绩也是一目了然的事情,风险不高。”
很好。
1:1了。
徐杨扭头看范晓璇。
范晓璇倒是很自信,但毕竟资历更浅,所以一直没说话,这个时候才一本正经的回答:“从管理学角度来看,风险确实很高,但根据实践经验判断,这种方式的受益也非常高,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直是个大难题,而徐董这个机制,就是答案,我认为可行,但最好先弄个试点看看效果。”
1: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