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邀造蜃楼(2 / 2)

六朝汉臣 土豆刘 0 字 2021-10-14

他作为齐墨巨子之后,在与楚墨、秦墨交流的时候,往往都是使节的身份。

自然认识很多地区特产。

荆楚之地虽然河流众多,鱼类丰富,但是更多的还是稻米。

这一种传承了几千年,来自上古时期的农作物。

“是稻米。但此稻米非彼稻米!”

司匡微微一笑,

“帛书之上的稻米,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单次亩产约八石!一旦种植,可多活数十万人!”

一汉石大约在三十斤。

占城稻在引进之后,亩产在四百五十斤左右。

考虑到现在的品种与后世的差了一千多年的进化,又因为二者土地面积有略微差距,司匡就保守地说出了八石的产量。

一边展示图纸,他一边发挥着“传销”的口才,不断地诱惑王贺。

“吾闻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百姓人人富足,顿顿食肉,体魄强劲,寿命加长,焉能不兼爱天下之人?”

“其非墨家毕生追求之事乎?”

王贺咽了口唾沫,脸庞略微抽搐几下,声音颤抖,道:“亩产四石?匡人莫不是在开玩笑?”

“吾大汉上等农田,在悉心照料,没有天灾,水源充足的情况下,每年的产量也不过这个数字的一半罢了!”

“如今汝告诉我,此作物不仅亩产八石,一年还能两熟!”

“虽然吾读书不多,但君也不能诓骗啊。”

王贺思考了一阵,高声:

“读书人不可诓骗读书人!”

知识分子之间起码也要有点信任吧?

这种事情糊弄糊弄那一群愚民也就算了,大家不会计较。

就像是道家之中,有很多不成器,流氓性格的人,向百姓宣传点石成金术一样,诸子百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既不追究,也不提倡。

人嘛,总会是要混口饭吃的。

诸子百家虽然相互攻伐,但是数百年来,大家都心照不宣,决不进行毁传承的做法。

像儒家这种妄图罢黜百家,断人传承的做法,纵观春秋战国,从未有过。

如今王贺听了司匡的话,下意识地认为,这是把他们当傻子了。

亩产八石?

呸!

骗鬼去吧!

如果说亩产三石、四石,哪怕是五石,都可以算作正常,勉强能让人接受,。

这八石的亩产,产量已经不是跑了,这是在飞。

“王兄放心,鄙人,愿以祖宗名誉担保!若有半分虚假,天打五雷轰!”

王贺目光变化,晴晦不定。

他还是不敢相信。

问道:“匡人,此消息从何处得知?”

“实不相瞒,此乃一白头翁传授。”

“轰!”

王贺瞳孔收缩,一口气没上来,顶的气管痛。

爆炸性消息?

难道匡人一身本事,都是从那里学的?

大汉之人,从上往下,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基本上都吃这一套!

偶遇白头翁啦、蒙到老头儿啦……

这都是仙人眷顾的表现。

尤其是刘盈、鲁元公主早年被算命之人称贵不可言,最终刘邦称帝应验;以及张良得兵法,寻师见黄石,这两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更是把白头翁这个词,推向了极致。

司匡神色肃穆,仰着头,语气颇有怀念,

“吾还记得,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家中柴火不多了,我携带干粮外出砍柴,偶遇一饿晕倒在路边的时候神秘老人……”

“吾将老人背到田中临时搭建,用来守夜的小屋子中,悉心照料……”

“其醒来之后,讲了很多内容,包括诸子百家之术,且临走之前,留一布帛,一地图,言,天下有高产之物,寻之,可造万世之功。”

王贺面色微红,焦急问道:“白头翁何名何姓?”

司匡摇摇头,

“不知。”

“那此帛书所画之物与解墨家之危,又有何关系?”

司匡笑着解释,

“实不相瞒,这种稻米的位置位于岭南,南越地界,乃天下为数不多的高产作物之一。”

“如今的南越皇帝,应该是赵佗的孙子赵眜吧。此人虽诡计多端,继位九载,未曾来长安觐见汉皇。

“但其国弱,且地理缘故,只需派遣使者百人威逼利诱,或侠义之士数十人,暗中潜入,可得,并无多虑之处。”

“且,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得到另外一种对大汉而言,百利而无一害的保暖农作物——棉花!”

棉花的产地可是印度和阿拉伯。

南越距离印度很近,趁机弄点棉花,并不是太难得事情。

朱重八当年强制推行棉花种植,可称之为大功一件。

鉴于用处广泛,提前一千多年引进棉花这件事,必须提上日程。

“王兄,今日,吾提及帛书所画稻米之原因,乃为引出其他高产作物,此亦是墨家扭转乾坤危局之方法。”

王贺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耳朵竖起来了。

“匡人是想我墨家派人寻觅另外的高产作物?”

“不全是。”

司匡充满磁性的声音,萦绕在王贺耳畔。

“花生、土豆、玉米。”

“此三者,位于东部海外之土,想要达到,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船只!”

“昔年,嬴政为求长生,举全国之力,修建蜃楼,供徐福出海之用,而墨家参与其中者,甚多。”

他微微一顿,用慷锵有力的声音,道:“吾希望墨家再造蜃楼,供出海寻觅高产作物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