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帝国的大国师未彻陪伴先帝帝武大帝走过人生最后一程,帝武驾崩,未彻暗中动了手脚如愿以偿率领满朝文武百官拥戴十三皇子帝枯继任了九州帝国的皇帝,即帝枯大帝是耶。
帝枯继位却无心朝政,这正是未彻引以窃喜的,正中他的下怀,他当初之所以向帝武大帝荐举帝枯,一面是其他皇子要强的心性表露的太露骨,一面更在于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他拥戴帝枯,继位的帝枯心知肚明,未彻逐渐趋向专权,他睁只眼闭只眼,大国是喜欢揽权,干脆就由着他去吧,作为大帝,只要大国师所作所为不危及他的帝位,图省事,他忍得了。
刚开始是试探,看到年轻的大帝不以为然,未彻胆子就愈加大,他已经不满足于大国师的身份了,他要谋取更高更重的权位。但是,展望仕途,步步维艰。
先帝帝武大帝真的是英明啊!未彻打心眼里不得不佩服先帝的能耐。先帝终其一生,善于用人,放眼九州朝廷,虽然几个老一代的重臣如步无尘、虎腾跃、凌春秋死的死、老的老了,但是他们那几个能力一个赛过一个的儿子依然得到了先帝的重用,权与势可谓直追父辈。再三想瞅机会谋得权力,机会对未彻来说却是少之又少。
凌春秋多年来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宰相步无尘同时还兼任着京畿之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京兆尹一职,虎腾跃既是大参军又是帝国皇家卫队的统领,这三个人可都是先帝在世时最倚重的大臣。也就在几年前,步无尘和虎腾跃先后在任上无疾而终,剩下一个凌春秋虽然还活在世上,但是因年老体衰常年卧病在床,眼看也将作古。
然而,凌春秋之子凌啸吟接替父亲早被先帝任命成了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在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之前凌啸吟就已是帝国东大营指挥使了。要知道,东大营可是九州帝国四支劲旅中最强劲的一支,营中战士个个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虎狼一样的勇士,隶属九州大帝直接统帅。相比较而言,九州帝国的其他三支劲旅:南大营,西大营,北大营,战斗力和装备都要逊于东大营。
乍一看去步无尘之子步重山不过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郎,实际上在当时他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二品带刀御前侍卫了。步重山的忠勇和耿直深得先帝帝武赏识,帝武一度都有把他认作义子的想法,跟步无尘说起,步无尘赶忙诚惶诚恐地向大帝跪下,说:
“陛下,容臣斗胆直言。陛下要认重山做义子,臣当应求之不得。只是……只是陛下,这样一来,天下人难免心犯疑惑,大帝不是常言普天下子民当应一视同仁吗为何独认步重山为义子,这不等于把我们都弃于一旁了吗如此,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不免会产生出跟陛下的疏离感啊!认重山做义子之事,臣念及陛下声威和九州民众之心声,还望陛下谅解臣的苦衷。”
“哈哈!”帝武大帝闻京兆尹所言,微笑着望着跪伏于脚下的爱卿,爽朗地说,“平身吧,步爱卿。卿所言有理。好!爱卿为朕着想,朕岂能不解卿的苦衷啊!朕之前跟爱卿说的认重山做义子的话,到此不再重提。”
大帝的虚心纳谏,让步无尘感动不已,有如此的大帝,自己要是不设身处地地为陛下也是为帝国效力,实在是惭愧。化解了大帝要认儿子做义子这件事,步无尘心里顿时轻松多了。
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步无尘没有少读史籍,历史明鉴,他身居高位,几十年来在官场上打拼,耳闻目睹官场上官员良莠不齐的品行和才干,现如今他都有解甲归田的心思了。儿子步他后尘又入朝为官,在他看来这并不见的就是好事。
帝武大帝要认儿子做义子,或许在别的官员看来巴不得呢,但是步无尘一点都不看好。父子同朝为官,都已是朝廷大员,常言说:树大招风。有多少僚属对他们父子又是嫉妒又是羡慕,这真的不是好兆头。
步无尘不得不明哲保身。平安就是福。他希望自己仕途平安,更希望儿子也能仕途平安。在僚属心眼里,他们步家已是权势熏天,这不能不让他心惊胆寒,即使他再低调,僚属看他们的眼神依然充满着嫉妒和艳羡。
人心难测,人言可畏,物极必反,这些道理步无尘比谁都懂。他的身份和地位让他足以封妻荫子,他却反倒心中忐忑不安。许多时候,他在暗暗地问自己:
“步无尘啊!你到底在担心什么有什么让你战战兢兢身正不怕影子斜!步无尘啊!你又没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也没做过哪怕一件伤害大帝和帝国乃至天下百姓的事,你究竟在担心啥又在怕啥呢”
这些疑问,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催他越是位高权重,就越得修好身养好性,任何时候办事说话就越得谨言慎微,否则,祸患随时都有可能光顾自己。
就因为时时处处谨言慎微,才使得他压根不敢奢望儿子跟皇家有太多的名分上的瓜葛。以免再给嫉妒他们的僚属积累起更加嫉妒他们的理由。
然而,现实的残酷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步无尘做官做得小心为上,危险还是悄然无声地一步步逼近了他。
大国师千挑万选,他把宰相步无尘的谨言慎微看成了宰相的懦弱,他决心先从步宰相下手,只要心愿得逞,他做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看谁还敢跟他过不去!
英明神武的先帝已作古,疏远朝政年轻的帝枯大帝念在他帮他登上大帝之位的份上,让他开始帮他处理朝政,甚至批阅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