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还只是开始,先不要这么早下结论。剧本分析和演戏是不一样的,在我看来李至安是比男主角朴东勋还难演的角色。如果IUxi没有在演技上下功夫,恐怕我……”导演金元锡语气渐冷。
朴惠英叹了口气,她知道金元锡有号称片场暴君的称号。要是演员在同一场戏上卡了几次,他真的会当着全部人的面开口大骂的。
如果因为演员状态不佳而耽误了拍摄行程,每拖延一天,损失就是几十上百万。
投资方到时候肯定会来找导演麻烦的。
还是那句话,演技比什么都重要。
就在李知恩开始琢磨演技时,金正赫的新歌都准备的差不多了。
首先要定下一个主题,要有一个完整的专辑概念,里面所有的歌曲、元素、设计都要以此为中心。
同时还要准备8首以上的歌曲,低于这个数量的专辑只能叫做EP专,比如说《palette》被叫做IU的第四张正规专辑,而《花书签2》一共才6首歌,只能被称为迷你专辑。
正规专辑囊括了十首歌,其中要先准备两到三首质量上乘的歌曲作为先行曲来试水。市场反响好的话,公司就会定下公布正式专辑的时间;反之则立马腰斩,及时止损,发出去的歌曲就转为EP专辑。
如果是大势艺人发歌的话,公司当然就不会像对待普通歌手那样随便处理。哪怕音源成绩不好,他们也会拨款出正式专辑的。毕竟爬到那种高度的歌手已经不是靠音源吃饭了,他们开演唱会、接广告代言都比发专辑挣的钱多。
金正赫是个例外,他只需要咸鱼躺死就行了,不需要考虑发专辑赚不赚钱的事情。
不过为了在年末大赏上冲一把,第一张正式专辑还是要商业化一点,受众人群越广泛,得奖的几率越高。
除了抒情曲以外,最好加入一首舞曲风格的歌作为副主打,这样就能满足不同喜好的观众取向。
金正赫早在为Winner写歌时就已经尝试过舞曲风,这不是什么大问题。逼自己一把就抠着脑袋写出来了。
专辑只需要十首歌就行,金正赫却写了十三首歌出来,另外三首歌作为备用,以便不时之需的时候换上去。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后,现在只差定下专辑风格和名字了。
第一次担任音乐制作人,他还不太熟悉流程。本来该在一开始就确定专辑风格的,但金正赫一拖再拖,直接拖到了最后。
不同于主流的K-pop,金正赫最终还是为自己的第一张专辑选了K-Indie这种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
即半岛独立音乐。
最初把录制过程、发行音源都由同一个音乐人制作而成的歌曲叫做独立音乐。而进入新世纪后,半岛的独立音乐自成体系,形成了区别于大陆和霓虹国的音乐风格,与K-pop并列。
可笑的是促使金正赫定下风格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张基河。
因为半岛独立音乐的复兴始于张基河创办的乐队。
“张基河和脸孔们”
曾经是10年代初期半岛最成功最受欢迎的独立乐队。
可惜随着张基河的入狱,乐队也被迫解散。
金正赫不服气,一定要什么都比过张基河才好。
这样想着,一边熟练地转着铅笔。
有了
《2011》
专辑就叫这个名字吧。
那是他初见李知恩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