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后见上官婉儿定定地看着她,不禁问道:“有何不妥吗?”
“娘娘,这样不可行!”
几乎是一刹那的功夫,在女帝武则天身边磨炼了近三十年的上官婉儿就想通了其中的利害,用断然的语气否决了韦氏的决定。
立储君这一点根本无可争议,贬谪到岭南的谯王李重福也好,尚未成年的皇四子李重茂也好,两人都是庶子,而且连庶长子都不是,如今朝堂上又是韦党一手庶天,即便不按照韦后的决定办,廷议的结果也一定符合韦后的意思,也就是说,新的皇帝一定是李重茂。
关键之所在是确立储君后的安排,储君只是个过渡,第二天就得登基,新皇尚未成年,登基之后需要有人辅国、有人预政,韦后把这个权利揽到了手中,李唐宗室却被排除在外了。
这样一来,这道先皇李显的“遗诏”将从法理上确认韦后专权的合法性,尽管相王一党依旧可以发动政变夺回权力,可他们无论怎么做,都将失去大义名份。
不要小看大义名份,一个国家不能不讲法理,不能不讲大义名份,尤其是一个以儒教思想为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国度,不合礼教法理,将会为你带来无法想象的困难。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想法设法地干涉史官,编造出太子李建成试图杀掉他的诸多证据为自己漂白。
政变成功后,他不肯立即登基,而是以太子身份和被他幽禁的老子假惺惺地演了几个月父慈子孝的好戏,就是由于这个原因,他需要大义名份。
即便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也不敢在这一点上让自己留下遭人诟病的污点,何况是李显,神龙政变后李显不惜给予武则天那么高的待遇,甚至让她保留皇帝称号,只求得到她的一张禅位诏书,原因依旧在此。
李显当时已大权在握,而且他本就是李唐的太子,曾经也做过皇帝,就算武则天不肯颁布禅位诏书,他就无法登基吗?可他依旧希望“名正言顺。”
婉儿如果帮韦后炮制出这样一道诏书,将为相王一派夺回政权制造一道巨大的障碍,即便政变成功,李旦也要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而大费周章。
而上官婉儿也将因此被打上韦党的烙印,即便别人知道她是迫不得已,也不会因此原谅她。政治不会看你有没有苦衷,你做了什么,给你的定性就只能是什么。
婉儿当然不肯写下这样一张对她来说形同“投名状”的传位诏书,她定了定神,努力保持着平静,不让韦后看出她的神情有所异样。
婉儿扮出一副为了韦后殚精竭虑的模样,轻轻颦着眉心,沉吟地道:“娘娘,如今唯有立皇四子重茂为储君了,婉儿对此并无意见。不过娘娘摄政嘛……”
韦后的目光陡然一厉,沉声道:“怎么?”
婉儿好像没有看到韦后威胁的目光,坦然答道:“婉儿以为,此举不妥!皇四子虽未成年,却也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他今年已经十五岁,再有三年就可以亲政。
皇四子如今这个年龄,已经足以对一些国家大事做出清楚的判断,所以依照规矩,有大臣辅政即可,娘娘若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恐会引起天下人猜忌。”
韦后拂然道:“这江山是我们家的,皇帝大行,身为皇后,哀家有责任替他看好家业。就算普天下人都猜忌哀家又能如何,储君年幼,一旦出了什么变故,哀家于九泉之下有何脸面去见先帝。”
婉儿柔声道:“娘娘所虑甚是,婉儿并非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不过,先帝是暴卒,自古以来,但凡君主暴卒,总有好事者传出诸多谣言。
如果皇后执意慑政,可以预料,民间一定有对皇后不利的传言了。如果我们既能让娘娘掌理国政,又叫天下人无话可说,岂不两全齐美?”
韦后转怒为喜道:“哀家知道,你一定有办法的。快说。”
婉儿道:“娘娘,你看这样如何,婉儿为先帝拟一道遗诏,立皇四子重茂为天子,娘娘您则临朝听政……”
韦后一听刚要发作,婉儿已抢着道:“娘娘,虽说是听政,可天子年少,兼且至孝。朝中又有宗楚客、崔湜、郑愔、韦温、韦安石、韦巨源等各位宰相,对娘娘忠心耿耿,这个家不还是娘娘您说了算吗?娘娘您只是不要摄政这个名头,天下间谁也无法非议娘娘专权,同时又能达成娘娘为先帝看守家园的初衷,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