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军就是正规军,打眼一看人家就要比南武镇的这些散兵游勇要强上太多太多了。刀枪如林光似芒,眼前这八百余名士兵如下山猛虎班充满了血气,打眼一看就是刀尖上舔血的沙场精锐。
小五心想南武城的大佬们还真没糊弄人,倘若只是派些人来打个过场,还不如不来。看着眼前的这些官军,小五知道,守城有望据地可守了。
打远处瞧,这波援军领头的是三位骑着高头大马的武将。走在队伍最前头的家伙最为彪悍,此人虎背熊腰,头发如针刺般倒立着,根根坚硬笔挺。圆脸大耳垂,脸上双目浑圆,鼻子圆大,略微有点塌陷。一圈浓密的络腮胡与耳旁的鬓发接在一起,算是把大圆脸围了一个圈。看样子是个和和气气的武官,但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哥们也是一名冲锋陷阵的猛将。其后跟着两个武将皆是白面,看样子都是些生手,年轻的很,看着夹道欢迎的众官员,脸有些微红。估计这三个人就是这次援军的统帅。
姜典史,小五与小旭听着消息早穿好官服在城下等着了。两人现在大小也算南武镇官场上有一号的人物,还是得尽快习惯融入这个官家的大圈子。
一身官服,众人走出好几里拱手迎接。出城几里相迎,这在夏族人的眼里都是重礼。入了城,大摆宴宴自是免不了的事情。宴席上大家互相介绍之后,小五知道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也就是那个大胡子的武将姓李,名明起,40多岁,是一名千骑长(或者叫千夫长),顾名思义就是带兵人数在一千人左右的武将,也是一名从底层混起来的武将。后边跟着的两位白面武将便是他本家的侄子,这次跟着自己来也是为了历练历练,长长见识,顺路赚点功勋。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叔叔做了官,顺路提携一下侄子,这在夏族的官场都会比较常见的事情,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酒席断断续续的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半下午,酒自然不敢喝太多,但菜必须要吃好。什么山珍海味,七大碟八大碗,流水席不间断的往上上,爱吃什么再做。毕竟谁也说不好黑山人什么时候就会打过来,少喝酒,防患于未然才是好事。
酒足饭饱,李明起回到军队的驻地,姜庆老早就已经吩咐过衙役,将早年团练公所的驻地收拾妥当,暂时用于援军驻守。
说起这团练公所,还真有一段小故事。
早些年间,在南武镇筑城之前,这个地方匪盗横行,治安混乱。商队大户在此经常能受到不明势力的攻击。今天商队被人劫了,明天某个大户又被什么人绑了票,反正天天都是问题。
那时候,南武镇还是个小村子,官府人手不足鞭长莫及,左右根本无法全面顾及到南武村的许多事情,所以案子是出了一起又一起,来了一拨又一波,案牍堆得像小山一样,就是处理不完。
大户人家实在没办法了,为了自身安全起见,只好想办法自保。商量来商量去,南武镇的大户与商人就自行集资成立了团练所,到衙门一备案,官府也相当赞成,只要是保境安民的组织,官府自然乐意的,这事就算是成了。于是,商人大户们纷纷出钱出力,一边组建团练护兵,一面修建第一座南武镇的城墙。
据老人说,团练公所的护兵最多的时候也有五六百号人,号称千人之众,成立之初也的确帮着官府维护了当地治安,顺路还剿灭了几股不小的山贼河匪。商路因为他们的保护,别说还真安全了不少。
可是好景不长,也就是几年的光景,事情就有了变化。由于南武镇临近南武山脉,出产大量的皮毛和魔核,南武城逐渐意识到南武镇的经济价值,便加大了物力财力的投资力度,官府的守备力量也相应增强了不少。由南武村升级为南武镇,还设立小县,县衙所在的地方官府的力量必然不弱,治安也好了很多。城墙修筑完毕之后,近处的贼寇多半又被收拾殆尽,地面上的地痞流氓以及帮会组织都转为地下活动,说表面上销声匿迹也不为过。街面上的治安就更好了。
随着团练公所的敌人越来越少,事情越来越少,这些闲不住的护兵就成了城里最大的组织,开始在城内闹事,收保护费,看场子打群架划地盘,这些护兵竟然成了南武镇最大的毒瘤,又逐渐演变成了南武镇最大的地痞流氓组织。当年保境安民的团练公所已经名不符实了。
也是怪这些人胆子太大,竟然有团练公所的护兵为了点银子,私自绑了某个大族的公子,索要什么赎金,还大张旗鼓的扬言,不给钱就撕票。官府借着这个机会,抓住把柄就把团建公所给解散了。团练公所的宅院也被收为公有,平时找个老头看着,也就存点衙门的杂物,一直持续到今天。
听说援军要来,姜典史和小旭得腾出个地方让援军驻扎,姜庆这一寻思就想起了这所荒废的团练公所,简单的一收拾,住人倒还真没什么问题。
从大军入城的那一刻开始,南武镇城墙上的防务就由李明起官军全权负责,城门口的防务则由军队与衙门共同负责。此时,南武镇衙门身上的担子算是放下了一大半。大族们眼瞅着夏族的大军入了城,这心里也放心多了,临时组建的巡查队也减少了许多,不过编制依然存在,以便随时做好准备应对黑山人的攻势。
小五这会儿也没什么大事,得闲的时候就去玲儿那里陪着,郑家也习以为常。好景不长,就在李明起大军入城的第二天上午,小五刚走进郑家拓跋玲儿的房间,衙役班头刘头急呼呼的赶了过来。
小五随手拖过来一个木凳还没坐稳,就听见刘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