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少影视剧,故事剧情都还算可以,演职人员可谓算得上用心,拍出来的效果也还不错。剧中人物在经历一番波折之后总算是圆满结局了,算是对观剧的观众来说有了一个交待罢。
剧情设定挺合理也有不合理的,合理的地方在于人物的性格在经历了极端的痛苦之后,性情上随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是正常合理的发展,但不合理的地方也恰恰在人物性情的大变。因为我会在不知不觉中想到一点,人在经历了大的变故之后,真的会完全变得面目全非了吗?为什么人不可以一直善良呢?即便大风大浪让一时的情绪上有很大的刺激,但也会有人不至于迷失了本心的情况。
如果打从一开始人就是善良待人,即便后来狠了心,也不会牵连无辜才是。毕竟,如果自己受了伤害,就一定要报复回去,那就是一种可悲。而为此牵连无辜,更是可悲之中的可悲,太不值得。
生活中变故不少,可很多人最后还是扛了过来。在精神上经受刺激是在所难免的,可我们也未曾见得要朝着变故低下头。有些人在面对变故之时,可能还要承受更多的压力,所以性情上会变得更加寡言少语或是坚强无比。然而,事实上事后自己默默在人不知的角落里舔伤口的大有人在。很多人仅仅只是多披上了一层盔甲,内心依旧还是那般温柔善良,甚至于怯弱。但在现实中,他们不得不为了他们自己还有周围人而变得坚强。
人只有当自己找到了真正可以相互扶持的人的时候,才会变得不再那么坚强。因为他们相信对方一定会拉他们一把,不至于让他们自己就这么无所依靠、绝望地倒下去。因此,在未遇见值得寄托的人之前,其实即便是狂风骤雨,很多人也会敢于面对,甚至是产生对于风雨的对抗本能,让他们看上去不再是他们原来的自己。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一些人物性情的变化上很少存在极端地变化。更多的,就像是隐藏和克制自己原有的善良。但如果把人的刻画成了冷血无情的时候反而更不真实了。
快意恩仇,似乎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想法。但最后很多人不得不止步于幻想的层面,毕竟现实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也抽不开身去做自己临时想去做的事。于是便把这些寄托在一些影视作品上,让其他人“帮”自己实现梦想。有仇必报,有恨必定要发泄,本该是很痛快的一件事,但不知什么时候变了味道,让人逐渐变得戾气十足。影视剧给他们打开了情绪的宣泄口,也让他们被其中的剧情人物给误导着。让他们认为只有让自己变成不折不扣的狠人,才能在满布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难道一直善良都不能好生笑到最后吗?反正看了不少,似乎很难找到这些。一直以来,好像人们总会在一些事情上轻易认定人最合理的反应应该是什么,只要不符合理总会去辩驳和迫使别人跟自己一样去做到某些事。报仇和报复充斥在一些小说的字里行间,一旦有仇,必报!该死的一定得死。为什么没有其他的选项呢?
有人欺负自己,自己就要欺负回去。这么想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原谅欺负自己的人有多少人做到了。我宁愿告诫自己,除了极度的深仇大恨,而且到了实在过不去心里的坎的时候,否则报复从来不是首选项。
其实我更愿意和期望做的,是阻止欺凌,而不是一开始就抱着以绝后患的心态把他人直接一棒子给打死过去,即便因此被人吹嘘优柔寡断也无所谓。
人总是会改变的,变得适应周围的环境与生活。也正是因为人会改变,所以某些事一开始就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所以,如果自己能够善待他人,他人自然也会渐渐善待自己。
有些事,一开始就是公平的。很多事情上,看似是自己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却很少,但实际不是。有些变化其实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且说不定还会不断发酵着,慢慢地从量变到了质变。正因为如此,好与坏之间都是存在这样的发展路径。一直保持善良待人,后续的变化也会逐渐提现在自己的周围。而倘若自己一开始就是冥顽不灵,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自然也会逐渐恶化,损人不利己,何苦?
但如果自己碰上了不公正之事,首先是先避开直接的冲突。若实际上确实不公并且一直存在,便选择远离吧。倘若是自己误会了,也会有挽回和接受的余地,之后自己也好做好心理准备。
是不是善良从来是自己的心底决定的,也跟周围的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逼迫有一些必然的联系存在。“好好一个人,怎么说变就变了”相信很多人听过不少类似的话了。一个平时的好人,转眼间便是恶贯满盈的坏人,戏剧性的转变总让人唏嘘。人们总认为自己所理解的好人就应该不会去干坏事,但实际上谁清楚底细呢?人们总活在既定的事实里,未曾变过。所以很多人总是理所当然的把某些人的印象给定下来,一旦印象发生了变化,他们总不会承认自己看走了眼。所以在他们看来,邪恶或善良也成为一种固化的个人形象,一旦确认之后,要改变反而会像戒除一个成瘾的习惯一样难。。
不过表面上的不变化可能也仅仅是没办法看到而已,善良与邪恶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在隐形之中慢慢进行着。但如果个人有所自觉,一切还是能在未形成之前做出改变的。
而之所以有些人能够一直保持良善的本心,还是在周围的环境和朋友的影响之下才会有所作用吧。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认为结识的人对自己而言是一项重要的事。所以,大概最好的祝福就是:愿你一直善良,也愿你良缘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