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一章 海战之后(1 / 2)

第六舰队穿越岬角出海口,双方火炮接连炮轰。

火炮的发射,看着简单,实际上挺麻烦的。

正常的火炮发射间隔5到6分钟,平均发射5次,有助手提桶海水浇上,使炮筒降温。

每发射一炮,后座力使炮架移位,需要人力摆正。

在5到6分钟的间歇里,另外的火炮击发。

无论堡垒或舰船,火炮通常是轮流发射的,和火枪手的发射规律差不多。

关于发射间隔,和如何减少发射间隔时间,是判断炮兵战斗力的第一标准。

第二标准即射击准确度,这要看炮兵的熟练程度和经验了,或是有点天赋在里头,需要长期的作战积累。

关于炮兵整体素质的提升,团队合作,视为第三标准,李宝财把他称为最重要的一环。

有个“木桶理论”,这个概念最早是李宝财提出来的。

意思是说,木桶里的水位,取决于最短一块的木板。

桶里水多了,先从短处溢出来。

也就是说,72门火炮的战列舰,以其中最差的炮兵为标准,例如有三个炮位发射间隔为7分钟,那么这整个一轮发射间隔也定为7分钟,而对手间隔为6分钟,在战斗中你肯定要吃亏的。

拿岬角堡垒为例,麦积将军上阵之后,共拥有3种口径的火炮300余门,每一轮发射有100门火炮参予,共计3轮。

而每一轮当中要间隔近2分钟。

指挥官要在近2分钟之内,发号施令叫炮兵准备,并判断海面局势,指明发射方向。

一般根据火炮射程,分成的轮次,每一轮轰炸,有打远的,有打近的。

你打到别人的同时,别人也能打到你,因为你也在打击目标舰船的火炮射程范围之内。

剩下的,就是比拼炮火的强度了,密集程度和准确程度。

发射间隔恰恰是最重要的一环。

现在看来,联盟编队和岸线部队占地利的优势,发射间隔差不多。

联盟编队数量虽少,仗着船尖炮利,也占尽了优势。

最后,没能逃离出海口的第六舰队约上百艘敌舰,向海湾右侧逃逸,联盟编队放弃了向出海口追击,转而象捕鱼的大网一样,把百艘敌舰圈在一隅。

这些敌舰试图从右岸登陆,反遭遇岸线部队强烈的炮火阻击。

46艘联盟舰队,形成一个半圆形状,按李长官的命令,缓速前进,主要是围,而不是打。

否则敌舰狗急跳墙,来个誓死大反攻,不是闹着玩儿的。

对于最高长官的命令,哈迪逊有些不理解,他认为乘胜进攻,起码能早一点胜利。

后来和其它军官聊及起事,军官向他解释说,长官的战略意图你以后会明白的。

李长官通常所讲的“零损失和收益最大化”,就是让我们少走弯路,这次的围剿战很说明问题。

问题是什么呢?

46艘舰船,未发一枪一弹,仅靠岸线部队的驱赶,给敌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象逼到墙角的兔子,屠夫拿刀不杀,吓也要吓死你。

否则直接一上手,兔子有可能咬你一口。

如果强行攻打的话,自己有损失不说,不可能俘获这些完整的舰船。

不知不觉天亮了,剩下的102艘敌舰全部举了白旗。

102艘舰船,其中有一部分运输船,这些就是加林海战的最终收益。

加上哈迪逊俘获的“英雄3号”超级战舰,共103艘,唯一的一艘超级战舰,要不咋说哈迪逊立大功了呢。

当加林港海战宣布结束,整个加林港沸腾了。

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占领区,对三大战区的局势都有影响。

共和国卫队的三路人马,在几天后相继溃败后撤,联盟军队在追击过程中,又攻陷了一些城镇,版图向外扩张了300多公里。

而第六舰队海军呢,重新集结海上时,所有舰船加在一起不到百艘,其中有一半受过炮火重创,在返回基地途中,又有二十几艘战舰沉没。

当然,第六舰队失败的黑锅、替罪羊甩到了佩恩将军身上,后来被囚禁在海军基地的监狱里,惶惶不可终日。

海战结束第二天,哈迪逊把卜凡、伊利亚克等4兄弟,送到总司令部。

李长官不在。

5兄弟在“英雄3号”底舱,与敌人在舱门交火时,一个兄弟负了枪伤,上岸时已不治身亡了。

得到消息的邦特等老人,纷纷探望,给安排到酒店居住,一切按将级军官待遇,并配备了警卫。

李宝财当时去了“巨石城”他的府邸,和夫人女儿一起。

一家人总要在一起庆祝的嘛!

邦特、米切尔等人的意思,李长官毕竟是一个凡人,他太累了,也需要休息,这几天不要打扰他了。

还有许多的重要工作要做,不到三天,李长官的秘书组,收到的文件多达2000件,全部需要他签字确认的。

正好政府首脑保罗爵士来加林港慰问视察,麦积将军也在,加上“社会党”方面的高级军政要员,有个几百人。

代表团占据了加林港酒店,先接见了海港方的各级军官,决定搞一个盛大的庆功典礼。

这种场合之下,最高长官一定要在场的。

说句不好听的,你李长官既然在这个位置上,你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不专属你的家庭,而属于整个占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