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手腕的纹身虽只露了一角,却也被老苟一眼认了出来。
“执捕”两字的上半边。
正是那块武侯司的虎头命牌上的铭文,“执捕奸非”中的前两个字。
心中一凛,面上却做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点头答应了。
东瀛那边挖不出更多线索,有关部门又一直联系不上,这武侯司的人却是自己送上来了,当真有意思。
耽搁了将近一个月,此时各种线索却是纷沓至来。
且看是什么来路吧。
跟着那人进了这个名为“芳林居”的院子,老苟目不斜视,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
那锦衣公子出手阔绰,早撒了大把银钱开路,经营院子的婆子笑的合不拢嘴,早早关上了大门,免得再有旁人打扰。
平康坊一地超过九成都是青楼伎馆,此地挨着东市,临近的几坊住的也全都是非富即贵的人家,可谓最繁华的地段。
“青楼”一词原本是指“清漆粉饰之楼”,并非特指烟花之所,要到唐代之后才渐渐有所特指。
就此时而言,世人要去寻欢作乐,多是直接以“平康”代称,文人墨客也以“北里”、“行院”、“章台”等辞藻专指。
平康坊的各色宅院上千个,却依然是门庭若市。
古代的青楼可不等同于后世,并非直奔下三路的粗鄙场所,而是包含了颇为广泛的文化及商业活动,如琴棋书画、诗文歌舞等,许多商人也在此谈论生意,因此在后来被称为青楼文化。
而华夏历史上,最早的青楼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而开办者,就是帮助齐桓公称霸的“华夏第一相“——管仲。
《战国策》中记载,“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
按照当时的周礼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一闾为二十五家,七百闾也就是一万七千五百家!
这连锁开的比后世的许多超市还要夸张,弄得全国老百姓背后议论纷纷,都说宰相大人道德败坏,不当人子。
没错,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被称为“法家先驱”管仲同志,当时在齐国开了一万多家“国营青楼”!
而管仲开设“女闾”,其实是齐国称霸的一项国策。
管仲在齐国施政期间,通过“通货积财”的手段,让齐国的商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国都临淄更是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一时间临淄城内“商贾遍地、来往不绝”。
商人在齐国赚了大量的钱,管仲为了留住这些商人,让商人把赚到的钱再消费回来,于是管仲就设立了“女闾”,让这些大商人沉迷于温柔乡中。
不仅如此,管仲还在齐国建立了学宫,当时的读书人,也经常逛“女闾”。管仲通过这个办法,成功的留住了天下人才和商人。
齐国官方还在“女闾”中收税,让国库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齐国能成为春秋时期最富裕的国家,除去地靠海边拥有盐铁之利外,“女闾”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国语·齐语》记载:“齐有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通国用。”清人褚人获在《坚瓠集》里说管子所征“夜合之资”就是“花粉钱之始也”。
至此,才财两项源源不断地流入齐国。
管仲设置女闾还有一个作用,就稳定了齐国内部,缓解了齐国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