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阿尔伯特来说,他不大能感觉到一天又一天的区别何在,每一天,他的步调都是一样的。
除了“休息日”。
从没缓下来过。
具体下来看看平常的细节,大概也就是用掉的笔记本摞起来越来越厚了,熟悉掌握的越来越多了,裤子又短了一截,逼得他不得不从手里抠出点钱准备过完年添置新的,再往后,可能每一两年就将面临一次全套衣物轮换。
成长...对他来说也就那么回事。
该经历的经历过了,再来一次也不可能倒退去走以前的路,其实总体上是差不多的。
硬要扯上,和上辈子最大的不同——此世这副充斥着毛子气息的面容,看久了也能说一句“还行”,他不大能评价,至少不丑,男人,大部分是不会过度在意这种细节的。
然后。
便没有太多值得赘述的了。
现在班里的少年少女们一个个地都适应了阿瓦兰迦的那些新奇物件,这里的风土人情,各方面都已经相当“本地化”,以至于能够熟练使用本地方言,讲阿瓦兰迦通用语(普通话)也很清晰了,不再像刚来时那样一股土渣子味儿。
对于远在大洋对岸的斯莫兰,现在的二年七班学生态度上基本能概括为三类。
一种“此间乐不思蜀”的,完全忘掉了最开始的迷茫和不安,沉浸在这里凭借魔法技术和各方面进步撑起的近现代化环境里,他们像其他班的学生一样,读书看报,参与各种娱乐,为诸多成就而惊叹和向往。
相比于原本几乎是精神沙漠的环境,这里发达的文化思想和阿瓦兰迦国内各个地区的信息交互,无疑给予了他们极大地冲击和震撼,对封建迷信等落后思想的全面批驳和极端唯物主义思想,还有巫师们讲求实际,追求真理与进步的理论和技术,也已经被他们全盘理解。
并全盘接受。
当他们再回想当初的迷信和闭塞,为各种神神叨叨地东西所恐吓,畏缩,愚昧和盲信时的样子,总不免觉出几分可笑和荒缪来。
至于到底选哪边,这件十几年后毕业时的事,还并未仔细思考过,这于他们而言,太过遥远。
一种打算在这里长久地待下去的,这些孩子来自的地方五花八门,有贫民窟和乞丐帮,这算好的,其他的,有自幼流浪的,有遇上灾荒成了孤儿的,诸如此类五花八门,他们完全没有值得牵挂的东西,打算努力学习然后留下。
一辈子当阿瓦兰迦人。
他们同时也是二年七班学习的中坚,班内的课代表,基本都是这一类,追随着阿尔伯特的脚步,都自认为不可能做到像他一样,因而选择了擅长的,都在某个方面上特别突出,对他都很信赖。
还有一种,他们修行天赋相对好很多,曾接受过几年斯莫兰圣庭的教育,家中亲人健在,带着父亲的安抚和母亲的絮絮嘱托来这里,怀着恐惧踏上这片土地。
这一类就纯粹是迷茫和纠结了,表现出来的就是矛盾——这种情绪还在随时间推移而加剧。
值得庆幸地是班里仍保持着还算不错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