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关在门外的卡母还嘟嘟囔囔的,卡洛伊再一次体验到了,这有爹妈管着,有好处,可也有坏处啊。</p>
但是,卡洛伊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所以,他并不会真的顺着自己母亲的意思去做事。</p>
卡洛伊背靠着门,在为自己对抗母亲而寻找理论依据。</p>
作为一个中国穿越者,他的理论依据,自然要在中华文明里去寻找。</p>
而对于孝这个东西,论述最多的,恐怕只有孔孟之道了。</p>
卡洛伊以自己的思绪,打断母亲在外边的抱怨。</p>
他想到了很多关于孝的解说,从古至今的都有。</p>
而此刻,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孝这个东西,一直都是被解释歪了的。</p>
自己当时所认知的孝,无非都是父母之命不可违这一套说法。</p>
而这一套说法之所以盛行,无非是一些小人儒为了讨好君王,所歪曲圣人思想而得。</p>
卡洛伊回忆来,回忆去,追根溯源也就想到了孔子那里。</p>
想那孔子言行,也就记录于《论语》之中,其内关于孝的文字可谓不少。</p>
卡洛伊却无论怎么回忆原文,也没有发现一句是要求子女必须按照父母意愿做事的文字。</p>
其中,卡洛伊就想到这么一句:</p>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p>
这话似乎就有子女必须要顺从父母,按照父母之愿行事的意思。</p>
但卡洛伊一琢磨,却不是这么回事。</p>
你想啊,父在,观其志。这个“志”应该是孩子本身的志愿,志向,也没说是父母强加的啊?</p>
孔子那么推崇大禹,说他十分孝顺,可是,大禹的父母之意愿,是要大禹去死。</p>
可人家大禹死去了吗?</p>
不仅没听父母的话,反而跟父母对着干,几次三番逃脱父母的死亡设计。</p>
这要按照那些小人儒的解读,冠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之罪,那大禹岂不是犯了忤逆大罪,本就该杀吗?</p>
但人家孔子为何还那么推崇大禹的孝呢?</p>
卡洛伊心说,这“父在,观其志”,也只不过是说,当父母活着时,要看子女的志向和行动如何。</p>
而父没,观其行,则是指,父母死后,再看子女的志向和行动。</p>
如果多年之后,这子女的志向和行动,都跟父母在时一样,那才是孝。</p>
也就是说,作为子女,一定要真诚,要把自己真正的意愿表露出来。</p>
而不能或是为了依靠父母,惧怕父母,讨好父母等等原因,就顺着父母的意思行事。</p>
这样的虚伪行径,本来就是对父母的极大不尊敬。</p>
想那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p>
父母在时,因为有约束,是个乖乖孩,人人都夸其孝顺。</p>
可父母死了,他就反天了,跟父母活着时言行简直一百八十度大转弯。</p>
这样的人,应该是一捞一大把吧?</p>
而这样的人孝吗?</p>
显然,按照孔子的话,这就不是孝。</p>
有的孩子,却是为了自己的思想,一直跟父母对着干,甚至最后离家闯荡。</p>
这样的孩子不孝吗?</p>
但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孩子才是父母最后的依靠。</p>
生活中,多少父母宠爱的孩子最终不管父母了;又有多少跟父母干仗的孩子,最后赡养了父母。</p>
这些例子少吗?</p>
不仅不少,反而是几乎都是这样。</p>
卡洛伊不断思索着这些事情,最后,他明白了,所谓对父母顺,并非要依从父母,而仅仅是态度问题。</p>
顺,只是要对父母从心里往外的那么尊敬和重视。</p>
这样,当你与父母意见不合时,你也不会给父母脸色看,不会对他们说恶毒的言语。</p>
此便是“顺”的全部含义,但孩子还是要有自己的主张,在《论语》里,这已经说的明明白白。</p>
卡洛伊闭目沉思,一本《太极总经》改变了自己的心性。</p>
再思索儒家的东西,使自己明白了社会家庭的道理。</p>
他一时间不禁有些好笑,自己虽然是穿越者,但依然改变不了自己是中国人这个事实!</p>
思及此处,他不禁有些自豪,有些想念家乡。</p>
但片刻之后,卡洛伊便想到那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p>
自己被迫到了这宇宙中的其他星球,可不是为了在这里混吃等死的。</p>
虽不求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伟业,但自己也有大自在藏于心中。</p>
自己不能不去努力,否则,自己怎么对得起父母?</p>
想到这里,卡洛伊已经有了决定。他朝门外说到:“妈,我不跟你争辩,你赶紧休息去吧,我明天还想吃你给我做的面呢。”</p>
卡母在门外“呸”了一声说:“你还想吃我做的面?你要是不听我的,屎我都不让你吃上!”</p>
但她也知道这样争吵下去也不是个事,并且,她还有别的办法去对付卡洛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