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学习中,时间飞快地流逝,在京大学习的第一学年很快就结束了。
在这一学年里,程治国凭着超高的学习天赋和顽强的学习毅力,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和体育锻炼上,没有如其他同学一样去耍女朋友和到处游玩,因而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明显的进步。不但各科专业成绩俱取得了优,得到了一等奖学金,而且在学习《易经》上很有了一些心得,对奇门遁甲初通初会,对梅花算法也略有所成,身体也长得更加匀称挺拨。
当程治国回到家乡渡暑假,遇到熟人时,别人都会说:“哟,程治国读了一年大学变化好大,不但长得更帅了,也看起来更象是文化人了。”
程治国回家渡暑假,因经济上的限制,除了为留守在家的爷爷奶奶买了一只烤鸭和一些糕点外,硕大的行囊里就只有书籍。
在家足不出户地看了两天书之后,静极思动,程治国突然想到了离家不远的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景点——点易园,其中的点易洞是易学大家程颐点易之处,自己立志学好《易经》赚大钱,还是有必要到此凭吊一下。
点易洞位于枳州城长江北岸北山坪南麓的北岩,是一个人工开凿的石洞,背岩面江,系石砂岩上人工凿成的石洞,高4米,深22米,宽38米。洞门额上镌刻着“点易洞”3个楷书大字,洞内有程颐的塑像及朱熹游此的题诗:“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因我国北宋著名理学家、程氏理学派的创始人、教育家程颐曾在此地点注《易经》而得名,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
点易园因年久失修,现渐已荒废,亭台楼阁已不复往日的辉煌,现在基本上没有游客至此游玩了。
一大早,程治国就来到了点易园。在点易园内,程治国依次游玩了钩深堂、致远亭、碧云亭、四贤亭、三仙楼、三味斋、北岩题刻、流杯池等景点,再次抚摸了一下鱼跃龙门的门顶之后,最后站在了点易洞前。读着洞门上“洛水溯渊源,诚意正心,一代宗师推北宋;涪江流薮泽,承先启后,千秋俎豆换西川”的对联,心中充满了对先贤圣哲的礼敬。待进入窄小的洞中,程治国崇敬之心更浓。想先贤能于如此方寸之地枯坐注《易》,将生平钻研所得,写成《程子易传》一书流传于世,非大智慧大坚韧者不能为之,实为读书人之楷模。
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程治国弯着腰在洞内用右手一寸一寸地抚摸着已逐渐风化的石壁,破碎的石渣子刺得手指生疼。
当程治国抚摸至斑驳不堪的程颐塑像头顶时,一根如针尖般的石渣子刺入其中指指腹,鲜血顿时流了出来,染红了整根手指,并逐渐渗透进了塑像之中。但程治国对此毫无知觉,全身心地沉浸在了对先贤的崇敬和缅怀之中。
突然,斑驳模糊的塑像全身发出了刺目的红光,晃得程治国一下子就失去了视觉和感知。
在红光的照射中,程治国一阵晕眩。待一道更为强烈的红光射在程治国额头上时,他感觉额头被粗暴地撕开了一道口子,有什么东西在强行地往额头里面钻。在巨痛难忍中,程治国发出了一声如受伤待宰的野兽的嘶吼,在天旋地转中倒在了地上,并在痛苦的颤抖中昏迷了过去。
在昏迷之中,似有一道苍老的声音在反复地咏诵着:“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仿佛刻入他的灵魂之中……
不知过了多久,程治国在头痛欲裂中逐渐艰难地睁开了眼睛。
刺目的红光早已消失不见,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洞顶,一如他进洞时所见。
程治国躺在地上待头痛略有缓解之后,用手撑着弯腰站了起来。只见小小的石洞中,除了自己倒下躺着的地方外,全是细碎的石子,原有的程颐塑像已消失不见。
程治国走出石洞,见洞外已是夕阳西下、落霞满天,脚下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水,对岸城里亮起了稀疏的灯光,才知晓自己已在洞中昏睡了近十个小时。
程治国摸了摸现在还隐隐着痛的额头,觉得有什么东西钻进了脑里,但没有摸到有伤口,才略为放下了心。拍了拍了身上的灰尘,程治国定了定神,再次进入石洞之中,想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