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所以然
这边,杜甫的舅父请李白和易宏就坐,三个人说着话。
在交谈中,李白和易宏了解到杜甫的舅舅姓庞名书文,原也是官宦人家子弟,后杜甫的外祖父在朝中为官时因反对扩建宫舍上书皇上,触怒了天威,得罪了权臣,被流放至巴蜀,后被朝廷特赦。
一家人幸得无性命之忧,也未受牵连,但杜甫的外祖父经此打击,对政治也已心灰意冷。无意再返回北方,就在此购置了田地,教育子弟勤奋读书,钻研学问,但莫要为官。
听庞书文讲述了家中之事,李白和易宏也是很感慨。朝政清明,读书人还有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机会,若是政治昏暗,则不如耕读相伴,一家人安居乐业也好。
庞书文知道面前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白时,很是激动,直言“没想到,今日竟能有此机缘得见李公子,实乃是三生有幸啊一定要留下来吃了晚饭再走,否则就是看不起我了。”
推辞不下,李白和易宏就笑着答允在家里吃了饭再走。
待细聊之下,李白对杜甫的学业就有了更多的了解,小小的杜甫果然是家学渊源,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官修文馆直学士,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初唐时期的"文章四友"。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中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杜甫如此年纪就能作出惊人的诗句,是有道理的。
杜甫和王朝歌跟着舅母从后面过来了,杜甫的舅母知书达理,很是贤惠,在见过李白和易宏后,就去厨房忙活做饭去了。
热腾腾的茶水端上来了,几个人喝着茶,闲聊起成都附近的景致和典故来。
第一个谈的就是明日李白他们要去的“都江堰”,庞书文虽不是本地土生土长之人,但毕竟在此也有近二十年了,知道些本地的风土人情。
易宏当仁不让的作为导游的资格给大家介绍“都江堰”的历史由来,庞书文就在旁作为补充讲解。
“这'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
部分组成,历时八年建成。近千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面积近千万亩,是前人的智慧和劳动结晶。”易宏颇为自豪的介绍着家乡的这一宏伟工程。
庞书文从史学角度又对都江堰的情况进行了补充讲解,他说道:“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
杜甫自到舅父家后,从未离开过成都,乍闻都江堰的历史渊源与功绩,就很是感兴趣,在听说写史记的司马迁也曾到过都江堰时,就更是心驰神往了。
王朝歌看在眼里,为了更加挑起杜甫要去“都江堰”的兴趣,就说道:“自'都江堰'建成之后,对当地的农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太重要,以至于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遂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杜甫听了王朝歌所说,已经按捺不住要去都江堰了,于是开口央求舅父道:“舅父,我到成都后,还没有远游过,我明日也想去'都江堰',您就同意吧”
庞书文其实心中早已有意让杜甫跟随李白等人明日同去“都江堰”,一来有人陪同前往,往返有人照应,他也放心;二来李白乃当世的大诗人,文采过人,自己的外甥能在身边聆听教诲,自是获益匪浅;三是游览流芳百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开阔眼界的好时机。
但为了让杜甫更重视明日“都江堰”之行,而不是当成纯粹的游玩,庞书文带着有些考量的意味问自己的外甥道:“子美,你回答舅父的一个问题,如果让我满意,明日你就可以去。”
杜甫很开心的说:“舅父快讲,我认真听着呢”
“你虽未去过'都江堰',但适才也听易叔叔、舅父和王小公子介绍过其基本情况了,就你所知,给舅父总结一下'都江堰'的五个值得一去的理由,我给你一盏茶的功夫考虑。”庞书文意味深长的看着自己的外甥。
杜甫开始低头思索,庞书文和李白、易宏继续喝
着茶聊着天。
王朝歌觉得杜甫的舅舅是非常有思想的一个人,对杜甫的教导是很用心的,这么一个小细节上的考量,对杜甫的学识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王朝歌也在思索杜甫舅舅的问题,不一会儿,他心中也有了一个答案。
杜甫想好了自己的答案,他看舅父跟李白聊得正开心,就在一旁对王朝歌说道:“王哥,你去过'都江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