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师谋说道:“听我大兄韩敬讲过,虞风的盐井,便是建在三角滩。”
简如槿怒道:“那县令伍辞本就嫌疑很大,虞风是他妻弟,如今匈奴人踪迹指向三角滩,如此看来此二人难逃干系。”
工师谋说道:“咱们继续追踪,一切谜团便水落石出了。”
简如槿点头认同。
二人沿着丹水继续追踪。
行至黄昏,二人终于到了丹水与少水的交汇之处三角滩。
二人将马拴好,潜伏于三角滩附近的一片干枯的蒿草丛中,轻轻拨开眼前蒿草,朝前方查看情况。
眼前的三角滩,是一块由丹水汇聚到少水冲刷而形成的巨大河口三角平地,丹水从平地中间穿流而过,将三角滩平分成为了两半。
两边的平地上,密密麻麻分布着数十口盐井,盐井上面耸立着一架一架蔚为壮观的采盐天车。
天车是将若干长短不一的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支架,支架一般由三根或四根支柱组成,这些支架有一百多米高,竖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
支架中央,一根巨大的麻绳吊起一串大楠竹,那些楠竹皆已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天车,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远处的天车上,隐约有几个人点。
工师谋清楚,那是天车的辊工正在修理天车。
松木搭建的天车经受数十载的日晒雨淋,每年都需要例行检修更换材料,这项工作,便是由辊工进行。
盛夏的三角滩,天气异常闷热,那些辊工徒手爬上天车,已然很吃力,然而他们还需要徒手对捆扎的几百根绳索进行检修,而更换的木楔子,更是数不胜数。
陆续有几名辊工已经累得虚脱,缓缓下了天车,挪动到天车旁边鳞次栉比的工棚休息去了。
简如槿说道:“匈奴贼人留下的味道到了此处,他们定然藏身于此。”
工师谋指了指丹水的上空,说道:“也有可能过到对岸去。”
顺着工师谋所指的方向,简如槿见到丹水两岸的两架天车中间,拉了一根粗大的麻绳,麻绳上安装有一个大的木滑轮,滑轮下面用绳子吊着一个大大的木桶。那木桶在丹水两岸之间来往平凡,有时运送人员,有时运送木柴绳索等材料,更多的则是在运送已经晒好的井盐。
简如槿忧心道:“要是渡过了丹水,茫茫人海,就再难觅其踪迹了。”
工师谋说道:“那木桶容积有限,人员可以过去,战马是万难运送的。咱们四处找找,若是能够找着战马,基本就能确定匈奴人是从此处渡过的丹水。他们在行凶之前就说出了渡丹水三个字,说明很早就已经与此处的人勾结上了。咱们看看还能不能在此处找到些其他线索。”
简如槿点头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