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我儿德芳,帝王本王(1 / 2)

赵匡胤拉着小儿子,缓步在小路上走动,徐徐道:“德芳,依你看,这次北伐凶吉如何?”

“不知道,爹照看着,我才能在宫里折腾一下,这军国大事不只需要多少情报消息才能判断吉凶,这不是我如今所能做的事。”赵德芳劝道,“爹爹也当明白,三叔无论镇守京师还是带兵出征,他都立于不败之地,除非他战败。然而,国家大事岂容儿戏?!三叔若出战,爹爹当保证我军后顾无忧,若他在京师,也当相信他的理政之能,这些事,我可不敢乱言,坏了军国大事那是要连累国家的。”

太祖忽的道:“爹爹带着你二叔三叔一起出征,留下赵普,你能做什么吗?”

赵德芳谨慎思考了许多,终而摇着头承认自己还不是那块料:“两国交战,多国横纵,只怕光情报战就让人很头疼了,那些个大臣,哪一个是省油的灯?我没有理政之能,自然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不过,儿子倒有个见解。”

太祖目光温和,鼓励道:“可直说,无妨。”

赵德芳字斟句酌道:“所谓战争,打的不单单是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帷幄之中一军主将的运筹妙算,要紧之处,还在于辎重,还在于粮草。爹爹若出征讨逆,这京师筹措粮草之人,以及中间接应粮草的周转大将,那可千万马虎不得。”

他想起《雍正王朝》里四皇子挟制十四皇子的办法,更想起论坛里的那一句“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他还没有身临其境体会,但既然都说那句话很有道理,那自然要说出来,而后想办法去实践才能深刻领悟。

太祖惊喜莫名,不由道:“此话也是那人教你的么?”

“是啊,他告诉我说不要看前线十数万大军上百万大军的主将有多么厉害,其实真正厉害的,就坐在京师,手里握着笔杆子,一斗米一石粮斤斤计较的转运判官,此外,他还有一言,”赵德芳想到传说中的而立之年便挥师百万的军神,想起论坛上说过的他的一个性格特点,便又道,“为虑成先虑败,政治上还需提前考虑一旦无功而返的代价,军事上更要安排好久攻不下的防御,至于经纪上大军所过之处,只怕民生更加艰难,如何调整战争地区以及支援战争地区民众的生活,那就更是个大问题了。”

“政治,军事,经济,唔,此人见解十分独到,这一分类,一目了然么。”太祖再鼓励,说道,“还有什么,我儿可直说。”

“再就是文化啊,文化上既要消弭劳师远征久攻不下的负面影响,还要为下一次进攻制造好舆论环境。”赵德芳斟酌着说道,“实际上,以我之见这里的文化环境已经是政治影响了,如果再有咱们家的这么一堆破事,那就更是夺嫡的政治斗争,而不是文化上的单纯反映了。儿子在想怎么才能转不利为有利,转有利为利益最大化,只是囿于自身阅历和经验而不得其门。”

太祖拍手大笑,道:“有此见解,我儿可监国。”

啊?

“有些鲁莽了,要不还是多考虑考虑?!”赵德芳慌忙摆手。

军国大事,那的确不是儿戏。

他的设想是在太祖的庇护下用十年时间逐步成长,慢慢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贸然上去就跟赵老三怒刚。

那是憨批!

“我听论坛里的大手子经常鄙视宋朝,说的就是不懂军事不懂国家大事的泼才指挥大军作战呢,我总不能变成这样的人吧?”赵德芳心想。

太祖却鼓励:“有这么谨慎的想法,我儿定能做好。唔,此番出征,我带你三叔一起去,让你四叔想法子震慑下南唐,命赵普监国,实际上带着你去增长阅历,”赵德芳依然担忧,他沉声说道,“儿啊,爹爹在三十岁的时候,也未必有你这样的见识。何况,天命在天宝九年,可谁知……不要嫌机会太多,你若能用十年学成旁人五十年学不会的本领,那岂不最好?”

赵德芳挠头,这么下去我岂不要成朱标那个古来第一太子?

他心里,其实还是防着猛爹的。

权力这个东西谁愿意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