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不死鸟阿鲁台(2 / 2)

神机营内,秦方加大了训练的难度。

将士们叫苦连天,于是秦方又说出了一句名言:训练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你们是大明的王牌,你们永远不能败。

神机营的汉子们于是忍了下来。

秦方从神机营内挑选出百名相对才思敏捷的汉子,让他们去格物学府学习有关军事方面的书籍。

秦方的讲解,固然效用极大,但还需要具体的学习。

秦方甚至想要成立一所专门的培养将军的学府。但想必大明的这些大老粗们不愿意进学。

这件事,秦方记在了心中。

忙碌的几天过去,秦方又前往铁路司,规划了下一个五年计划。

待秦方将身上的事情忙完,会试的第一场来了!

参加会试者均为乡试录取的举人,但也有两种情况。

一是新科举人,他们“官给禀传送礼部会试”,即由各地官府提供食宿费用和交通工具。二是以前各届会试下第及因故未参加会试的举人。

但如果已授教职,则有一定的限制,如天顺八年规定,任教职的举人要“任满该升、年四十以下”方能参加会试。

会试的考前组织工作与乡试大体相同,也要组成一个包括主考、同考、提调、监试、供给、收掌试卷、弥封、誊录、对读、受卷及巡绰监门、搜检怀挟官在内的工作班子(据《涌幢小品》卷7,会试搜检官设于隆庆二年),但整个规格要高得多。

洪武十八年定,会试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八人,主考官及三位同考官必须由翰林官担任,其余五位同考官可从教官中聘用。

永乐时,一般用翰林学士及侍读、侍讲为主考官,到宣德、正统,改为三品正卿兼翰林院学士为主考官,从弘治开始,一般是大学士一人,翰林院掌院学士一人为主考,至天启二年,二主考官均用大学士。

会试也分三场进行,时间为二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考试内容及要求与乡试相同。经糊名、誊录、校对后,由同考官分房阅卷并进行预选,预选出来的考卷送主考官审阅并拟定名次,写成“草榜”。

草榜拟成后,再由主考官和礼部知贡举官主持,将拟定录取的“朱卷”与考生的“墨卷”进行“对号”,编号不对者弃而不取。复核以后,再行“填榜”,即正式确定录取名单。

一般来说,会试录取时间为二月二十七日,发榜则在二月二十八日。榜上有名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由于会试的录取名额和殿试为等额,故“贡士”实际上已是进士,所差的只是“钦赐”而已。

根据《明会典》卷77《科举》及《明清进士题名录》,从洪武至宣德,会试录取每届一百名左右,正统五年开始每届一百五十名左右,成化以后为三百名左右。

而乡试录取额自景泰四年以后为一千一百名至一千二百名,加上历届下榜及因故未能参加会试的举人,应试者约为一千五百名至二千名,录取率约为六比一。

会试的录取有一个政策性很强的问题,即地区间的平衡问题。

问题首次发生在洪武三十年(1397)。这年会试由翰林院学士刘三吾与吉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了宋琮等五十二人。经廷试,以闽县陈?、吉安尹昌隆、会稽刘谔为一甲进士。

但出榜之后,人们发现本科进士全为南方人,大江以北无一人登科。于是,下第举人纷纷上疏,认为这是因为会试主考官刘三吾等(均为南人)私其同乡所致。

为此,明太祖废除了考官的录取,亲自选定韩克忠、王恕、焦胜等六十一人为进士,皆为北人,并重惩主考官。此举虽然平息了北方士子的怒气,但实属意气用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方儿,你有信心吗?”

“有的!”

秦方如旧,喝一杯咖啡,舒服的吃一碗云吞,携带者足够三天吃的干粮,走入考场之内。

秦方的干粮很简单,泡面!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