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王阁老家后,方禹宁直接前往礼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他既然被任命为主考官,礼部所辖的仪制清吏司自然要受到他的统筹。
王阁老给他的答案依然似是而非,他还是有些猜不透,所以打算先去礼部看看,换换脑子。
来到礼部,验证身份,得到了礼部一应官员虚伪的恭敬,连从一品的礼部尚书都是如此,毕竟他不只是陛下特指的春闱主考,还是儒道半师,丞相之子,身份超然。
不过他本就心事重重,对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连应付的意思都没有,整个人一直板着张脸,一丝笑意都没有,让专门伺候他的两名吏员胆战心惊。
“除了尚书大人、左右侍郎以及清吏司的人留下,其他人该干嘛干嘛去吧。”了解了礼部一应府司的职能后,方禹宁直接将大部分闲杂人等赶走,这才感觉到礼部大殿稍稍宽敞了许多。
“大人请用茶。”清吏司郎中送来茶水,一副谄媚不安的样子。此人长得油头粉面,一眼看去就知道并无修为傍身,即便原有的一些武道底子也被多年来的声色犬马给彻底掏空了。
方禹宁微微摇头,不过心中的不满却没有表达出来,看着礼部尚书等人道:“陛下任我为此次春闱主考官,虽属荣宠,却惶惶不安。毕竟我年少无知,即便对春闱之事有些了解,但大都流于表面,遂匆忙赶来请教诸位大人。”
“大人言重了,不妨让宋郎中为大人讲讲这往年的春闱规程”礼部尚书赔笑道。
方禹宁点点头:“有劳。”
“不敢。”宋郎中便是那位送茶的郎中,属于仪制清吏司的最高长官之一。帝国六部下属的各司都设有三位以上的郎中,方禹宁的大哥方禹承便是户部的一位郎中。
宋郎中道了一声不敢后这才说道:“春闱考试,乃是两年一次的大型选拔人才的机会,由陛下指派主考官,我清吏司充当班底来操办。”
“往次春闱,每年差不多有三千人到五千人不等。其中大半为圣院学子和国子监学子,各地送举上来的举子只能占四成左右。”
“春闱考试由主考官大人亲自出题,题目除主考官大人呈报陛下外,再无人有资格阅览,故而大人需要在拟定题目后切记保密,一旦泄露考题,轻则贬为白衣,重则流放甚至问斩。”宋郎中说到这里的时候,偷偷地看了一眼方禹宁。
他在提醒方禹宁,免得方禹宁对此不太清楚而导致泄题引发大罪。当然,这一方面属于他的好意,有了这份提醒,最起码能在上官面前卖个好,身在官场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遇到泄题,他们清吏司也难逃罪责,即便他们无法接触到题目,但负责此次春闱大考的他们也难免会被殃及池鱼。
方禹宁听到这话,忽然间浑身一震,他突然有些明白老皇帝为何让他做这个主考官了。
泄题。
没错,就是泄题。
只要发生了泄题,那就是极其恶劣的罪责,在这个封建主义的时代里,他有很大可能被处以重罪,到时候,他的生死就拿捏在老皇帝的手里了。
如果那样的话,不管老皇帝如何处置他,也无需顾忌了。不管是丹书铁券还是儒道半师的身份,都不能护住他。
至于会不会泄题,这件事方禹宁觉得可能性很大。
即便题目是他出的,但他在春闱之前要呈报给老皇帝,如果老皇帝真打算让他背锅,就算他这边把题目保护的再好,题目也会泄露出去。
“可恶,看来必须要在这方面好好下功夫了,要想办法应对泄题的风险。”方禹宁心中暗道,怪不得老皇帝会让他成为主考官,就算他是儒道半师也不至于如此,想来这其中必定有着老皇帝的一些谋划。
在礼部和一众大小官员聊过后,方禹宁知道了自己的主要事务,那便是考题。至于其他的,全都会由仪制清吏司负责,毕竟那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而且这些事情全都有往年的经验作为参考,自然不会出差错。
在官场上,有一句话很真相——大事大约,小事小心。
这算是一句至理名言,意思就是官员们遇到大事都不会慌乱,因为有以前的案例作为参考,不论是遇到天灾人祸,还是叛乱兵祸,都有旧例可依。但是如果遇到的是小事,尤其是那种找不到参考的小事,那就千万要小心了,因为一个弄不好就要革职查办的下场。
对春闱的一切礼制有了了解后,方禹宁便回到了方府,开始思考如何准备对策。
准确地说,是如何准备即便是洪武帝泄题也不会牵连到自己的考题。
“当朝皇帝亲自泄题,来为难春闱主考官,这恐怕是天底下头一份儿了吧。”方禹宁自语,如果这件事为真,那恐怕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若是传出去,恐怕足以铭记史册了。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在他的臆测中,老皇帝会不会如自己所想泄题,他不敢保证。
一切只能以最坏的结果来打算,方禹宁可不敢把自己的性命建立在别人的仁慈上。
坐在老爹的书房,方禹宁的面前摆放着往年一大堆典籍,这些书便是所谓的正统典籍,也就是读书人的必读之物。
其中大部分都是儒学典籍,另外一些除了经史外,还有一些术数、帝国律等,这些书籍便是所谓的考试大纲了。
春闱考试并非只考一门,准确地说,春闱考试因为不同的需求而设置了数科甚至十数科。比如说主考方略策的秀才科,是所有科目中最难,却也是未来发展最高的科目。
秀才科考究的是学子的治国方略,主要是论述圣贤治道、古今理体之类。要做好方略策,既要有博精的学识,又要有明晰的思辨;既要文采可观,又要理义精当,对于学子们而言,这是很难做到的。
这其中以文理俱高者为上上;文高理平、理高文平者为上中;文理俱平为上下;文理粗通为中上;文劣理滞为不第。
除了秀才科之外,还有专门因儒道所设的明儒科,主要考究学子对儒家经典著作的掌握程度。这一科的考生以圣院弟子为众,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明儒科考的内容都属于他们必备知识,基本上十拿九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