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钱章良和孙良才的积极表态,同为课题组长,一组的马学远再怎么消极,起码表面上不会再表现出来。
对于TSM材料工业化试验项目,光有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陈耀华需要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你们三位以前跟外面的企业合作搞过工业化试验,多少总该有些经验,谈谈你们的看法吧。”
“我觉得首先要确定一个规模,虽然是试验,但毕竟具有一定的工业生产性质,比如每一批或每一天的产量是多少?只有把装置规模确定下来,才能做投资估算,而这也是工业化试验立项报告的一项主要内容。”孙良才首先说道。
钱章良接着建议:“TSM材料的生产规模是一方面,另外,各种原料需要多少?也要确定一个规模,特别是这几种在市面采购不到而需要自己生产的原料,我估计仅靠现有小试装置是无法满足工业化试验的,这方面是否需要投资?在做工业化试验立项报告时,千万别忽略了。”
“学远呢?别不说话,也谈谈你的建议和经验。”见马学远心不在焉的样子,陈耀华点名要他发言。
“我没有建议也没有经验,一切听你的安排。”马学远无精打采,显得十分消极。
陈耀华当然不会放过对方,“我开始就说了,完成工业化试验是TSM研究室全体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学远是试验一组的课题组长兼项目负责人,我想郑重提醒一句,你用如此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
“我怎么消极了?一切都听你的,难道也不对!”
“就冲这句话,你就是消极对待工作!学远你以前也跟外面的企业合作过,说你提不出一点建议,谁能相信?”陈耀华认为,提不提建议倒无所谓,这种消极对待工作的态度,绝不能纵容姑息。
马学远本来对钱章良和孙良才的言行不以为然,两位同事对他的态度也视而不见,大家职称职务相同,资历水平不分伯仲,知识分子喜欢独立思考,同事之间对事物有不同看法完全正常,这种情况放在学术探讨层面没有问题,但对待工作却不能我行我素,否则,任何事情都干不成!
在陈耀华的逼迫下,马学远低下了头,过了一两分钟,极不情愿地说道:“工业化试验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进行,在立项报告中,别忘了工业化试验需要建设新的场所,那也是一笔不小的预算。”
大家做了些补充,陈耀华最后总结,“大家觉得把工业化试验规模定在多少比较合适呢?”
“我们三位都是做原料的,TSM材料的用途、各领域的现实需求和上级部门对该项目的要求等等情况,还是你最熟悉,不用商量,试验规模最好由你定。”孙良才建议道。
陈耀华想了想,“好吧。工业化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工程问题,为将来的工业化大生产打基础,其次才考虑产品的现实应用。从这个目的出发,我认为将规模确定在每天三百公斤,也就是除去设备检修等因素,每年生产一百吨的规模比较合适。”
“这就行了,你们再给出TSM的原材料消耗定额,就能大致知道将来各组需要配套生产多少原料。”
最后,陈耀华布置任务,他要求沿用小试期间的组织构架,每个试验组由组长负责,编制本组的工业化试验场地、设备和资金等要素需求计划,并报到他那里汇总。
十一月底,521工程工业化试验项目立项报告获得部里有关机构批复,天晨材料研究院准备启动项目建设。
按照立项报告提出的计划,整个521工程包括原料自备和TSM材料合成,以及仓储和简单的办公生活休息区,需要占地八到十亩,天晨材料研究院东南角那块空地,基本可以满足需要。
联想到部里刘司长的那次谈话,陈耀华认为,521工程除了完成眼前的工业化试验,似乎还应该有更长远的打算。他找到梅院长谈及自己的想法,觉得应该把眼光看的远一点。
“你能说得具体点吗?”梅院长略感兴趣地问。
“梅院长,还记得部里刘司长那天说的话吗?因为TSM材料对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而且从趋势上看,对这类材料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521工程工业化试验完成以后,他希望咱们马上开展工业化生产,尽快实现产业化。”
老梅点了点头,“记得,可那跟眼下的工业化试验又有什么关系呢?工业化生产或产业化,是下一步的事,到时候再说吧。”
“梅院长,将来的工业化生产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跟外单位合作,另一种在本单位进行,你认为有没有由天晨材料研究院自己搞产业化的可能?”
“这个嘛......,谁也说不好。”梅院长思虑片刻,“你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