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据昨天的情报,大军前锋位于宝应县,有四万人,中军距离宝应县还有八十里的距离。”情报参谋回道。
宝应县距离涟水县有一百四十里路程,几十万大军行进,速度是非常慢的,南赵军前期还能够以四五十里的速度行军,到了现在,每天行进三十里已经算是好的了。
“南赵的探马前出一百多里,这统帅很优秀啊。”孙立赞道。
知道军事情报的重要性,并全力获取军事情报,指挥作战能力怎么都不会差了。
“统军主帅是许翰,不过实际指挥是一个叫岳鹏的小将,许翰自知自己是文人,所以一般的指挥都会听从这名小将的建议。”
南赵的传统,以文御武,上规模的作战必须是文官指挥,这是赵国得国不正的后遗症。
此次北伐,李纲和许翰极力争取,最后说服南赵皇帝宋构将指挥权给了许翰。
许翰来过兴汉盟好几次,知道外行指挥内行的弊端,此次作战是南赵孤注一掷的最后一次搏命,容不得自己去尝试、学习,所以许翰很识趣的找了一个最有才华、战绩最好的将领帮助自己指挥。
本来打算是请韩忠的,不过韩忠守朐山走不开,最后选择了岳鹏。
两人都是正值壮年,经验丰富,精力充沛,之前对金国的时候作战功绩也最大。许翰和岳鹏聊过之后,听了他对兴汉盟的分析,对南赵的分析,对此次北伐战略目的的分析,最后拍板决定实际指挥由岳鹏负责。
因为岳鹏虽然没有去过兴汉盟,但是对兴汉盟的了解比许翰自己都清楚,军事上的分析更是比他透彻的多。
…
人是很矛盾的,就算下了决定,潜意识仍然会做出一些极端利己的事情,许翰也不例外,刚开始行军,岳鹏提议按照每日三十里的速度行军,许翰觉得在境内,又有运河补给,直接命令每日五十里的速度行军。
结果就是,军队在两三天之后就出现大量的掉队,士兵体力不支,军将指挥混乱,安营扎寨也乱成一锅粥。勉强撑到扬州,又被赵南断了补给,差点引起哗变。自那以后,许翰清楚认识到自己是个绝对的外行,再也不自作主张。
岳鹏完全掌握指挥权之后,立即就调整了行军速度,还往前一百五十里派出了探马。
“看来战场应该在山阳县了。”刘信均估算道。
山阳县是楚州的郭附县,位于宝应县和涟水军之间。
“不,我们不能将站场设置在山阳县。”孙立反驳道。
“为什么?”刘信均问道。
“山阳县距离运河近,对于南赵来说,有补给的优势。”孙立解释道:“而且你忘了吗?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杭州。”
“对哦。”刘信均立即明白过来:“绕过去?”
“是,绕一下,南赵军要是追过来,我们就占据主动。若是不追,我们就直下杭州,由第八旅、第十旅负责拦截他们进入兴汉盟境域。”孙立回道。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