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二世扶苏二年四月,白宣、王离率军进抵外黄与章邯、白宝所部会师。与此同时,出武关横扫楚地攻克陈城的蒙恬、白震所部四十万秦军兵先克城父再下新野、巨阳、随后兵围上蔡。至此,蒙恬留下白震围攻上蔡,他亲率十五万精骑直插阳夏。蒙恬走后,白震只用一天时间就攻克上蔡,进而横渡淮水在淮水和乌江之间的广大区域内横冲直撞不断攻城掠地。
白宣和章邯会师之后将百万大军分为三路,中路军拥兵四十万,以王离为主将做为进攻彭城的主力。进攻方向为彭城和肖砀地区,对手为项羽和英布所率楚军主力三十万。
北路军拥兵三十万,章邯为主将主攻方向为定陶,对手为楚军大将龙且、项它。
南路军拥兵三十万,主将为白宝,进攻方向为曲迂,对手为楚将吴芮为守将。
蒙恬的十五万大军进逼阳夏,对战共敖。
至此,一张严密的大网已经铺开,四路一百一十万秦军精锐从对彭城形成了包围挤压态势。但却留下了一明显的逃生通道,这段通道的一端是彭城另一端则是位于淮水之畔上蔡以东百里的一座城邑,这座城邑的名字叫做,垓下!
这种布置在兵法中叫做“围三阙一”或“围师必阙”。这一招是华夏兵家屡试不爽的狠招,即使在现代这一招也被各国军队的指挥官不断使用。
围三阙一的意思就是说进攻方在在发起攻击的时候,无论有没有能力全歼敌军,都要给敌军留一条“生路”。比如华夏古代的攻城战,因为那时候的城基本上都是方形的,也就是说一座城有四个方向。那么攻城的时候就不能全都围死,只能朝着三个方向打,必须留下其中一个方向给敌人逃命。
当然,留出来的这条路是有讲究的,首先这条路要崎岖,适合埋伏伏兵。埋伏伏兵当然是为了清理逃出的敌军的。
第二,这条路要确保唯一性,不能让敌军四散而逃。
或许有人会问,没能力全歼敌军时使用围三阙一这招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如果有能力全歼敌军那就一下围死把敌军往死里揍不就行了,还费那么大劲干啥?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更加高深的兵法要旨了。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围三阙一就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试想如果进攻方仗着兵多将广把敌军围死了往死里打,那么被围的敌军看到逃跑无望就会拼死抵抗。因为反正横竖是个死,与其投降被人砍还不如奋战而死。这就是所谓的困兽犹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最后进攻方赢了,那损失也绝对不会小。
用围三阙一就不一样了,进攻方给敌军留了一条活路,即使被围的敌军怀疑这是陷阱,但人是多疑的呀,敌军会想万一那不是陷阱而是真正的活路呢?如此一来敌军就会丧失斗志,军无战心,只想着逃跑。所以这一招最高明就高明在利用了人性的求生心里,人只要在有希望活下去的情况下会变得异常脆弱,也不会有死战到底的决心。
这就是兵圣孙子经常说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项羽兵败棘原丢了六十万大军,但他的实力依然不可小觑。即便现在项羽已成困兽之势,但他也是一只相当危险的困兽,这也是白宣为何会调集百万大军却只针对彭城,又费尽心思巧妙布置了一个围三阙一的战略陷阱的原因所在。
百万大军兵临城下,就算不打拿给敌军造成的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这种战略上的威慑是白宣常用的手段。这种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不仅是对敌军的震慑也是我军将士必胜信心的来源,更是军心士气不衰的保证。由此可见,白宣对战略威慑的运用已经无人能及。
而精心的算计、巧妙的占位、合理的安排,体现了白宣在战术上的造诣堪称登峰造极。白宣已经真正做到了战略上藐视他,战术上重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