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抚望了望身边的官员,深吸一口气道:“有何不敢!”
“那自然好!”冉明抚掌而笑道:“来人传朕旨意,立即命人布置铜雀台,在铜雀台设立百家讲坛,讲百家之圣道。”
铜雀台,因曹操消灭袁氏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举,其高若山。窗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又作铜雀于楼顶,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邺中记》载:石虎时,铜雀台有殿室一百二十间,房中有女监、女妓。正殿上安御床,挂蜀锦流苏帐,四角设金龙头,街五色流苏,又安金钮屈戍屏风床。又在铜雀台挖两个井,二井之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叫“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财宝和食品。
冉闵建立了魏国,从前魏国财力有限,铜雀台基本荒废,后来魏国财政好转,这才有所维持。不过由于石虎对于铜雀台加修非常稳固,所以二十余年未有大规模修缮,铜雀台依然稳固。
冉明在派人紧急整修铜雀台的同时,也命人在邸报、报纸以及皇家特卫水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宣传。
随着消息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邺城,涌向铜雀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儒学一统天下,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并且盛行,儒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魏晋南北朝的儒家理论,却比较滞后。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一位儒学大家。
随着五胡入侵中华,儒家思想为了讨好统治阶级,就进行了改良。于是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理论,既“天命不于长,惟归有德。夷狄之德,黎民怀之。”意即是,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根据是否有德性是否有行王道这个标准而授予君王的位置。无论华夏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实行“仁政”、践履王道就会得到民众的认同与归附。长期以来,儒家都提倡一种华夏“正统”的观念,认为只有华夏族才有资格统治中原乃至天下,少数民族只能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否则,即视为不顺“天命”的乱臣贼子。
董仲舒说:“三统之变,近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国。”“三统说”是董仲舒最独特的历史观。认为每个相继的朝代都要改正朔,易服色,以承天命,获得统治天下的合法权。但这种权利只能属于中原诸夏之国,夷狄之国是没有资格的,夷狄只能在中国的统治下。
在南北朝时期的儒家,事实上已经产生了汉奸理论。对于这种理论,冉明是打心底非常反感,当然儒家的理论变革,是在胡人刀剑屠戮的逼迫下形成的,冉明如果想要让儒家低头,就必须像胡人一样大杀四方,把他们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逼得他们屈服。
显然,这不是冉明想要的结果。冉明是一个站在历史肩膀上的巨人,有了一千六百多年知识,有了如此大的视野,所以冉明也有了应对手段。
诸子百家,请拿出你们的实力吧。冉明非常期待诸子百家的表现,希望不要让他失望。
铜雀台是冉明理想的百家讲坛之地,首先铜雀台够大,光主殿大厅足足有四千多个平方米,几乎可以和太武殿正殿相比,里面坐下几百人没有任何问题,另外在朝南的一侧几乎全是大门,这样若是人太多时,还可以把门全部打开,让人坐到殿外听讲。
其次是铜雀台本身就是一个文学盛地。曹操在建成铜雀台后命曹植写赋,曹子健挥笔立就,写下了《登台赋》,而且曹操还用重金赎回了汉末大儒蔡邕之女蔡文姬,并且在铜雀台演唱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铜雀台及其东侧的铜雀园,当时是邺下文人创作活动的乐园。铜雀台与建安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帧、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经常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他们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们悯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他们在铜雀台上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一个高潮。
再次是铜雀台殿内有一个半圆形高台,古人居然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室内回音壁,在没有音响设备的情况下,只要声音稍大一点,就可以让大殿内所有的人清晰的听到他的讲话。所以冉明就把百家讲坛设立在铜雀台。
冉明对铜雀台所谓的修缮,其实也非常简单,只是着人清扫一番,并且按照后世大会的样式,布置了一个讲台,在讲台后面,也摆了一张庞大的黑板。当然什么鲜花,果盘这些东西是没有的,所有的座位也是没有的,只是在里面放了几百个蒲团,供参会人员跪坐。
随着一袭白衣的孔抚出现在铜雀台下,顿时让周围人引得一阵唏嘘。这一次孔抚登台释道,让天下儒林震荡不小。要知道孔抚虽然才学不俗,可以说在学问方面,远远达不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更何况与其对阵的王猛,虽然也名扬天下。但是王猛的名,却非文名或才名,而是以务实干练闻名,与孔抚对阵,难免有以大欺小之嫌。
其实此时孔抚也是骑虎难下,当时和王猛立下赌约也是被气急了。事后虽有些后悔但木已成舟也不可能去悔改。冉明倒好把这件事说出去后,使得他孔抚也站在了风口浪尖。而且孔抚不仅代表了儒家圣门,同样也代表了天下儒林,一旦他失败,就是意味着孔抚失败。这个代价,他孔抚承受不起。
不过,孔抚也知道王猛师出鬼谷,虽然鬼谷也只是一个隐世学派,但是鬼谷一脉最拿得出手的就是兵法和纵横,这纵横家可是以善诡辩而闻名,对战王猛,孔抚非但没有必胜之心,反而忐忑不安。所以,孔抚不仅折身去请颜约、李贤以及何承天、程默等一些儒林名宿新秀助阵。除了这些人之外,为孔抚助阵的还有平原高岩,平原高岩也是儒学世家,曾祖上出过高嘉。当过汉元帝的老师。高诩,当过汉朝博士,大司农。
随着,孔抚等三四百余人进入铜雀台,鬼谷门主王莫以及王猛等鬼谷门人进入大殿,和孔抚人多势众相比,王莫的鬼谷派却显得人才凋零。除了王莫、王猛之外,也仅仅四十余名学生。
这样的阵容显得有点小。
担任北次评判的人,几乎都是当今名士,像谢安、习凿齿、刘琰、于仲、刘炫等。包括魏国臣重臣王简、王宁等也随众而入,位列前排。
看着众人落坐,“咳~,各位……”孔抚清了一下嗓子,刚想和下面的这些仕子名士打个招呼,然后正式开讲时,忽然却只见一个年轻的官员飞奔着跑进来,这让孔抚十分生气,不由得狠狠的瞪了那个官员几眼,但对方却显得十分焦急,跑到孔抚身边低声说了几句,结果孔抚的脸色也是一变,然后就急匆匆的带着何承天、颜约等人离开了。
就在台下的士子和名士们都在心中猜测着孔抚他们离开的原因时,很快就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紧接着只见孔抚带着一大帮人进来,而当这些士子和名士看清进来的那些人时,也不由得震惊的站了起来。
只见跟着孔抚进来的人中,为首的正是魏国皇帝冉明,另外在他的身后七个八孩童,这些孩童又以冉昀为首。这些人却没有穿正装,而是一个个都是身穿襕衫,脸上带着皇家特有的傲气,一看就知道是非富既贵之辈。
认识冉明的大臣和名士想行礼,看到冉明打了一个禁声的手势,只得作罢。
看着冉明到来,孔抚一阵紧张,他还猜测着冉明到来的用意,难道是为王猛助拳?要知道王猛可是冉明面前的第一红人,拜相入阁那是迟早的事情。只是冉明没有想象的那样来到前排,而是找了一个角落,带着众皇子落坐。
孔抚虽然想不明白,可是他此刻的心居然乱了。居然下意识的道:“请陛下命题!”
“陛下!”
一听这话,众人顺着孔抚的目光望去,认识冉明的人不禁大惊,高呼:“陛下圣安!”
“众位爱卿免礼平身!”冉明道:“朕今日白龙鱼服而来,只带了耳朵,这次学术辩论,朕不作评判,可以说诸位皆以饱学之士,心中自有公断。既然衍圣公求朕命题,朕正刚刚好有一题,谓之释道,诸位以为如何?”
“释道。”这也是冉明的狡诈之处了,既然你们儒家要卫道,朕就让你们自己先解释自己的道的是什么。可以说冉明的这个命题,可不是一般的大。听到这话,不仅孔抚感觉头大,就连颜约也感觉有点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