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科学的制度,良性的发展模式,这让可以让魏国不间断持续发展。要说地理优势,其实中国和后世美国一样,拥有着最好的地理优势,在亚洲东部,中国除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根本找不到同量级别的敌人,完全可以以辗压的方式,四处扩展。俄国被世界称为战斗的民族,从一个区区小公国,成长为一个世界上第一大国,依靠的就是这种不断的战争。
好战必亡,事实上俄国并没有亡,亡的不过是苏共,苏共那种官僚主义根本就是落后僵化的产物,被淘汰也是必然的。
冉明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对于内部冉明也常抓不懈怠。贪腐是第一重视对象,只要发现,必会严惩。只要百姓举报官员,就立即立案调查,包庇和犯官同罪,至于降职处份,换个马甲才上位,冉明才不会做这种脱了裤子放屁的蠢事,真以为百姓都是傻子的人,那他才是真正的傻子。随着这个宴会,确定了魏国的发展方向,整个魏国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奋斗了。
总参谋部开始计划组建安西军的工作,同时开始调集各种资源,侦察西域情报,制定作战计划。
而吏部也开始准备话庭州和楚州的官员工作,而户部则开始对西征和南征计划,核定兵部的财政拨款,总参谋部计划中的各种物资,又开始向国内各大工厂下订单。魏国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快速的运转着,在这个时候,魏国又一件盛要正式开始了。
随着魏国版图的持续扩展,文官方面出现了大的空额,特别是巴蜀和东晋,那些官员只要起义的,只要没有太多的劣迹,基本上都是留任的。没有办法,魏国根本没有那么多出色的干吏。
要说当官其实不难,可是要当一个称职的官员却非常难,能当一个青史留名的好官,这更是难上加难。事实上儒家经典和实务没有什么关系,一个儒经再熟的才子,也未必会算帐,也未必会熟悉税收,和刑名,一个外行要想领导内行是非常困难的,外行能领导好内行那才是怪事。文章做得再好,基本并没有什么用处,关键是实干。
对于这次魏国全国科举考试,冉明亲自制定了考题范围,综合起来其实也就六大方面,既经史、农垦,匠造、贸易,财务,庶务。这六大块不要说熟悉,哪怕略懂一点,就可以当一个明白官。至于想当好官,当然必然精通这六大块的知识。
特别是司法方面,冉明准备把司法从各级主官的权力中剥离出来,专门设立法院,负责处理各级民事和刑事纠纷。将来基层三巨头就后世的公检法。
对于魏国第一次全国科举考试,冉明无疑是最慎重的。当然为了增加王猛的政治声望,冉明特别命王猛为这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不过这个时候和明宋并不一样,没有什么座师之说。
“臣,何德何能!”王猛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惶恐,王猛道:“陛下,这次科举主考官怎么也要仕林领袖或名扬天下的大儒担任主考官,臣……再说也没有经验啊!”
冉明道:“其实主考官不难,只需要做到两点既可。”
“请陛下示下!”王猛忐忑的道。
“既公平,公正!”冉明道:“公平公正说出来容易,可是要做到恐怕非常难,为了可以在这次科举考试中获得头彩,那些人都非常不安份,魏国有资格成为主考官只要能排得上号的,几乎都收钱收得手软。”
王猛这下倒没有反驳,在冉明心腹嫡系中最有机会成为主考官的就是李贤了,王猛自己也知道论实务干才,李贤三个也赶不上自己。可是要说写诗词歌赋或写文章,李贤一个可以顶十个王猛。但是偏偏冉明命自己成为主考官。
冉明当然清楚王猛不像出身陇右李氏的李贤,李贤牵扯到了太多,哪怕他想公正公平,因为家中叔伯长辈硬压下来,他不从就是不孝,从了就是不忠。此时李贤真正体味到了什么叫忠孝难两全。
改革这件事情要循环渐进,急功冒进,那就是新朝王莽隋朝杨广了。事实上后世很多人看了历史,都在猜测王莽和杨广会不会是穿越人士。不论这个观点是不是正确的,至少王莽和杨广二人都是天纵奇才。
但是二人已经失败了,冉明不想重蹈覆辙。冉明一直非常清楚自己对未来的定位,这就是将魏国打造成一个工商业为主的国家,利用工商业庞大的利益趋使士族豪门改变兼并土地的习惯。在后世人们提出中国,总会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这个说法中,地大物博是站不住脚的,全球各种资源中也仅稀土这一项算是占据了绝对的垄断资源。其他都是自我粉饰。冉明现在就是利用魏国开始领先世界的科技力量和庞大的人力资源,为后世子孙,尽可能的获得可利用的资源。
作为一个后世大佬,更是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的掌门人,冉明在后世其实也涉足资源矿业,只是由于没有后台背景,能拿下的资源份额太小,而且都是别人吃剩下的。为了获得资源,获得财富,冉明对世界各地的资源分布和矿脉都有一定的资料积累。虽然冉明不是采矿方面的专家,但是大致方向还是知道的。
要建立这么一个工商业强国,光依靠儒家固有的理念,显然是不够的。纳百家进入朝廷,其实也是制造一群儒家敌人,迫使儒家不断的进步。但是在这个时代,儒家还是占据着绝对的文化传承。
所以在第一届科举考试中,经史方面的知识仍占据主要地位,科举考试采取百分制,经史文章就占了一半,像农垦、匠造、贸易、财务、庶务则各占十分。不过,这六个方面其实都包括非常广泛的东西,经史文章自然不用说了,儒家经典要靠,历代史料也要考,当然这并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和变通。
就连《墨经》也会多少考上几题,至于农垦,和匠造,则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了,农垦在冉明的定义中,农垦自然包括农事和垦荒,其实就是官府,也是传统的官府职能,像督导百姓勤于农事,兴修水利,百姓的婚丧嫁娶,维护治安、教化百姓等等。这方面的知识,其实是基层吏员最擅长的东西,往往大多数郡官主官都不懂这些知识。
光读四书五经读傻了的士子,当上了官也管理不好地方,基层吏员欺上瞒下,主官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样的士子充任官员,只会有两个下场,要么与贪腐吏员同流合污,要么当一个被架空的糊涂官。
这个科举当然不是让每一个考生都像基层干吏一样样样精通,而是至少要知道一个大概,五谷不分,四时不明,光会圣义立言立德立声的道理,这其实是管理不了国家的。当然除了农垦,像匠造,匠造就是了解生产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千万不要脑袋一热,为了维护农事,把各地的工坊强制性关停,地方官员在必要的时候要组织百姓青壮人力资源,支持各地的工厂,其一可繁荣经济,其二是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匠造管理和儒家的理念是有着严重的冲突的,其实法家最擅长这一领域。
秦朝以法治国,所以秦朝的生产能力非常强大,庞大的军械生产能力和各种工具,这让秦朝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挖掘。虽然汉武帝在独尊儒术的时候,真正的用意是外儒内法,以儒家的仁慈外衣包装法家的霸道。法家虽然霸道,但是却是治国最有效的方法,诋毁攻击法家的人,其实都是居心不良。如果真正可以做到以法治国,根本就没有官僚主义的生存土壤,更不会贪污腐败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