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你也不能纳妾,虽然可以有外室,但不能正式迎进家门做妾。你与外室所生的孩子也不能继承家产,更不能继承王位,所以你必须与正妻至少生下一个孩子。”
“什么?不能纳妾,外室生的孩子不能继承家业?那若是正室没有孩子呢?”文坻惊讶的问道。
“依照拂菻的规矩,若是你的正室没有孩子,那家业和王位会由你们的兄弟姐妹或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继承。不过你不必担心,若是你的正室无子,就将你外室所生之子记在你的兄弟名下,再作为你的养子继承王位。或者,你将这个正室休弃,再从卡斯蒂利亚国或阿拉贡国迎娶一位年轻的公主,与她生孩子继承王位。”允熥说道。拂菻的继承制度虽然表面上很严格,但其实也是有空子可钻的。只不过夫妻双方都是拂菻贵族,钻这样的空子容易得罪另一方。不过文坻身为大明的皇子,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文坻稍稍解了郁闷之情。只要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国君之位就好,妾到底能不能进门并不要紧。
但他更加疑惑:“先前父亲说了在夺取埃及之后大明出动的将士会全部从埃及撤走,也不会迁移太多汉人至埃及;儿子迎娶了阿拉贡国的公主后又要遵循拂菻王族的规矩,可见在埃及的这个封国虽然做国君的是儿子,但实际上也等于是一个拂菻国家,与大明的联系不会十分紧密,那即使必须让卡斯蒂利亚国国控制埃及,大明出兵协助即可,为何还要将儿子封到埃及?”
允熥又犹豫了一会儿,说道:“此事,等打下埃及后,父亲再向你解释。”
“不能现下就告诉儿子么。”文坻嘟囔一句。
允熥装作没听到他的嘟囔,又说起来。“除了埃及,朕还要求卡斯蒂利亚国夺取突尼斯,地中海以南的一处地方作为陪嫁。既然有陪嫁,大明当然还要出聘礼。父亲会在印度划一地作为你的另一处封地。”
“还要在印度给儿子一块封地?”文坻问道。
“当然。”允熥道。“这处地方不会很大,但应当会成为东西方一个十分要紧的贸易之地。具体选在何处,父亲还要再斟酌。”
对于陪嫁和封地这件事,允熥并不在意。他提出卡斯蒂利亚国需用突尼斯作为陪嫁只是为了进一步将卡斯蒂利亚国黏在地中海,并无控制突尼斯的想法;当然,在印度的聘礼卡斯蒂利亚国也不用想控制,至多享有一些贸易特权罢了。
允熥又说了几件事,最后说道:“现下卡斯蒂利亚国尚未夺取突尼斯这处陪嫁,所以攻打埃及之事这几年不会启动。你这二年就在京城详细了解有关西方之事;等再过二年,卡斯蒂利亚国仍然没有夺下突尼斯,你若是愿意继续留在京城等着也可,你想去印度,为父给你预备的当做聘礼的土地也可。”
“是,父亲,儿子知道了。”文坻答应道。
说过这番话,允熥再没什么要吩咐,让他退下了。
……
……
“娘。”文坻走进钟粹宫,见到母亲,但却比较随意的行礼说道。
“回来了。”此时屋内只有她与两个贴身服侍的侍女,李莎儿对儿子的举动也并不在意,但随即问道:“你爹叫你过去和你说了什么事?是不是因为你在学堂不好好上学,门门功课的成绩都不好,你爹叫你过去骂了你一顿,让你认真读书?”
还没等儿子说什么,李莎儿似乎已经认定允熥叫他过去就是为了让他好好读书,不由得又道:“你年岁也已经不小,都已经十三了,也该明白事理了。就算你不喜欢读书,至少也要装个样子,或者对用兵谋略感兴趣些,或者对文学感兴趣些,或者对治国理政感兴趣些。你天天这么吊儿郎当,你爹也不会喜欢你。他不喜欢你,将来给你的封地就不会是好地方。所以你哪怕为了讨你爹喜欢,将来得个好一点儿的封地,也要认真读书。”
“原来娘你天天催我认真读书为了这个。”文坻苦笑不得。“爹爹一向说读书是为了明理,而且……”
“少跟我说这样的话!”李莎儿打断儿子。“不读书就不能明理了?那些教人道理的书都是什么时候被写出来的?在这些书被写出来前所有的人都不懂道理了?你娘我十五岁前只读过《百家姓》和《三字经》,其他的书都是入宫后为了不至于其他嫔妃说话都听不懂而读的,但我也没不懂道理。你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长大,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没有坏的,就算不读书也能明理。言传身教可比看几本书更管用。”
“治国理政、用兵打仗你是应该学一学的,将来就了封不至于被下面的人蒙骗。不过就算不大懂,有朝廷在,而且封地也不会太大,只要你不是天天窝在宫里玩乐,也不至于被下面的官员欺瞒的太厉害。”
“所以你读书最要紧的,就是讨你爹的喜欢,将来得一个好一点的封地,将来回京探亲也容易我瞧着爪哇岛就不错,虽然离着大明也不是很近,但也没有比爪哇岛更近但还没被封出去的地方了,只能将就。”
“其实这些话本来不该现在就和你说的。毕竟你还小,要是你能转了性子喜欢上读书,娘也更高兴,对你也更好。和你说了这番话怕你以后更不读书了。不过既然说到这里,娘就把话和你说明白了。”李莎儿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