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情形?三哥指的是什么?”昀芷反问道。
“与你们刚刚抵达印度时相比,印度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允熥又道。
“若说发生的变化,这可多了。”昀芷道:“首先自然是建立了三个总督府,又在总督府下设立了地方官府。不过即使过了五年,大明在印度的统治仍然很薄弱,除少数城池外,大多数地方的官府都是由地方上推举,总督府任命。这样得来的地方官当然不会完全听从总督府的话,若是某一地有两三个家势相当的高门大户相争还好,总督府还能利用几个家族的矛盾加强对地方上的控制;若是某一地一家独大,那这一地完全就是这个家族的封地,对于总督府也是阳奉阴违,除了定下的赋税和劳役,几乎什么都不愿服从总督府。有一次军队从某个县过境,要当地官府支应粮草,官府竟然只免费给天兵供应,橙营竟然要收钱。”
“橙营?”允熥疑惑地问道。
“橙营是我们对以当地人为主的军队的称呼,因当地人多信婆罗门教,而婆罗门教崇尚橙色而得名。”昀芷解释道。
“后来对这一家如何处置的?”允熥又道。
“当时我与无忌隐忍未发,等到这一家族又犯下另一个错误,而且是总督府已经明文说过绝不能触犯的错误后,我亲自带兵将这一家铲除了。”即使已经过去了一年多,说起这件事昀芷仍然感觉心头畅快。
但她随即又有些沮丧的说道:“但即使铲除了这一家,地方官府收敛了一些,但仍然阳奉阴违。我们也不能将所有的高门大户都消灭,那样就彻底乱了,一分钱的税也别想收上来。”
“这也是难免的。”允熥说道。这可不是随意出言安慰,他就是这么想的。在一个实行了至少两千年以宗教为核心的分权制度的地方,想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不,三代人都不一定够。汉代从汉高祖立国,到汉武帝基本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可是用了四代人。
而且,允熥也不需要他们在印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昀芷,你们在印度,不需从当地的高门大户收束权力,也不需从民间得到多少劳役,赋税只需足够总督府与军队的开销便好。你们所要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让印度更好的成为大明的殖民地。”允熥解释了一下殖民地的含义,继续说道:“为了让印度更好成为殖民地,需要修建良好的道路,需要修建轨道,需要疏通河道,需要让当地人不敢敲诈勒索汉人商户,需要维持社会秩序。其他的,都不需要做。”
“以后,朝廷还会逐渐攻灭南印度的番国,也在当地设立总督府治理地方。南印度与北印度一样,都是当做殖民地看待。”
“殖民地?”如同当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文垣一样,昀芷一时也难以接受。与西方不同,华夏传统上不存在殖民地的概念,只要为朝廷纳粮当差,朝廷就不会对不同地方的百姓区别对待。这和土司还不一样,土司拥有自己封地的全部权利,官职世袭,所有官员也都是自己任命,对朝廷承担的义务只是助战以及以整个土司为单位向朝廷交税;但殖民地的官员则由宗主国任命,在宗主国需要的时候要当兵,税收也是收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族、每一个商户头上。
“只能这样做。”允熥又将当初对文垣说的话重复了一遍,最后说道:“这些话早就想对你说,只是写在信里又怕说不清楚,所以等你回国后才对你说。”
“三哥,你当初下令对汉人、印度人实行不同的政策,汉印分治,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印度成为殖民地?”沉默半晌后,昀芷问道。
“确实如此。”允熥坦然承认。“若是放任迁移到印度的汉人与当地人融合,要不了两代他们就会成为当地的婆罗门或刹帝利种姓的婆罗门教徒,施政也会偏向当地,还怎么把他们当做统治印度的基石?只有分而治之,才能让他们能够被信任。”
“我明白了。”昀芷说道:“我以后会按照殖民地的要求,建设印度。也会将此事告诉秦松与沐昂。对了,三哥,秦松与沐昂,三哥以后打算如何安排他们?”
“怎么安排秦松与沐昂?”允熥愣了一下,说道:“你指的是印度的总督如何任免吧。”
“是妹妹话说的不清楚,妹妹就是这个意思。”昀芷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