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们才找到了方贞,但是,方贞又怎么会,这么早嫁人呢。
一群人狂奔在官道上,马蹄哒哒的声音传出了很远。
马上的人意气风发,大家似乎都发现了,今天公子特别高兴。
他们也都感受到了公子的情绪很是高昂,兴奋,就是兴奋。
这么久了,公子一直都是在他们心中都看做是很有心思的一个人。
那是思虑过重的表现或者说是担忧,他们甚至担心公子会不会因为这件事儿得个什么病啥的,但是现在看来公子似乎已经想开了。
在某些事上也没有钻的那么深呢,反正就是很高兴,很开心的样子。
骑马这件事儿是个技术活,中愈到了大明之后,已经很努力很努力的学习骑马了,某种程度上来讲,他,甚至比那些经常骑马人还骑的好,因为,怎么说呢?
锦衣卫长官,多少还是能做一些事情的,有权利得些小便宜。
变化一直都是有的,最害怕的不是变化,而是不变,太过陈旧的模式总是给他们太大的压力。
而且太过陈旧的模式总会给让他们觉得,已经病入膏肓,再难救。
史书上大明朝的大人物,中愈已经见的差不多了,有许多,他们可能,隐瞒很多事情,但是,多少还是记录是真实吧。
褒贬不一,这件事,来自后世的中愈有很多机会见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才是最好的,所以对于一个人为官的评价也是让他们能够看清楚的。
怎么说呢?
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片面的客观的因素,在里面。
朝廷没有对兵部尚书茹瑺怎么样,那是因为中愈告诉建文皇帝,忠奸这件事情很难说,不能说,他不忠于皇帝,他就不代表,他对这个王朝不好。
有太多的人不认可对方的政策,这也就是党争带来的祸患,那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求同存异。
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但是如果大家有一个更好的方向来看,岂不是更好?
建文帝曾经真的想处理一些人,处理一些那些已经事实上可能,背叛了朝廷的人。
什么事情都不简单,都需要做准备,虽然中愈已经布局很久了,但是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改变,带来多大的帮助,可以帮助朝廷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最终的胜利,燕王,从来都不是个小人物。
反而建文帝朱允炆的评价并不是很好,虽然中愈现在发现,有些时候,他或许是真的没有那方面的想法,然后自己能力不够,但是心思挺杂,总之他个人的原因肯定是很大一部分,至于身边的文臣来说,如果没有他表现出来的意思,别人也不可能这样猜测,所以他要负很大的责任。
中愈试图引导他像一个,合格的帝王转进,但是发现效果并不是太好,毕竟他自己也不清楚怎样去做一个合格的帝王,但是大明朝,必须要改变,不可能这样永远的下去,而要想改变就得获取最近的胜利。
光靠锦衣卫是不成的,所以前线的兵马必须训练训练,再训练,要让他们真正的见血的时候还是一名真正的战士。
战争不能靠嘴说,长枪大刀拳头能打到的范围内,才是真理存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