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愈如今的生活似乎渐渐的归于了平静,毕竟之前她在外奔波很久,如今回到京师反而显得有一些平静的有些好奇。
在之前整个大明朝廷是统治整个大明土地的重要机构,也就是说他更多的职责是统治而不是管理和服务。
总之这个词说多了,也就是说必须从上而下的强迫,老百姓们都要按人头来向朝廷缴纳税收,但最后却享受不了朝廷所带来的福利。
之前甚至有可能上层人士还要对他们剥削欺负。
但是如今大明朝廷应该是逐渐向一个服务性的机构过渡,当然统治的力量并没有完全消散。
就算方中愈想做些什么,请问皇帝朱允炆也不会支持的,之前他支持方中愈也是因为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儒家依然在皇位上,他们对整个帝国的掌控力依然掌控在朱家的手上。
如果说方中愈真的做那样的事情,恐怕会立马失去建文皇帝朱允文的支持,至少现在所做的事情会立马出现波折,甚至是完全停滞下来。
这不是建文皇帝朱允文和方中愈都想看到的结果,所以方中愈现如今制定政策都非常的轻松。
朝廷的官员现在就是要稳固整个朝廷体系让所有的官员们在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又要有为整个帝国创造创新发展做准备。
每一天早朝结束之后,大臣们都会回到自己的衙门办公,如今新部门大多在离皇宫不远的地方重新修建官衙,所以会显得一些区别,毕竟与那些早早的富阳来说,水泥建造的房屋看起来有一些不伦不类。
但是那些房子却冬暖夏凉,让有些人实在是有些羡慕,之前那些抱怨的人,如今反而是支持的一批人。
建文皇帝朱允文如今其实是非常轻松的,但有一点他是没有完全放弃的,那就是朝廷官员的贬谪和升迁。
毕竟为了维持整个帝国的问题,他必须要知道一些大的岗位上那些官员到底是什么人,如果他真的连这些都不了解的话,那整个帝国可能随时都会处在崩溃的边缘,他这个皇帝也就没有必要当了。
所以他经常要花费一些时间去接近一些这些可能离开京师的外传,毕竟那些人离开了之后想要再回来恐怕还得花费很长的时间,再加上如今事务繁多,大家也不可能全部都齐聚京师这样低效率的行为是整个朝廷所不能允许的。
朝廷官员在这件事情上也非常的看重,毕竟能够离开京师贬值的可能性不太大,更多的是因为地方上需要这些在京师里有着充足经验的人去地方上锻炼,毕竟地方事务复杂,而且小事居多,从小事中也可以看出一个官员到底值不值得培养。
在印刷术快速发展之后,li卜其实对于每个官员的档案都在大家整改,从他小时上得学堂到如今如何进入朝廷,又做了哪些事情,基本上都有总结,毕竟之前的答案可能归类的不太合理,但是如今他们也在充分的利用档案学对自己所管理的档案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总结。
国子监开始对整个大明帝国的知识体系进行总结,毕竟他们之前担任着整个帝国教育的教学责任。
所以那些做学问的人也不得不出来做些实事,毕竟如果一味的脱离实际,他们迟早是会被抛弃的,这些人现在愿意越来越认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虽然说可能会被抛弃,可要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被抛弃的话,多少是有一些丢脸的,毕竟大家都还是要脸面的。
建文皇帝朱允文之前特别被文臣们喜欢原因就是那个时候他非常的亲近文臣,也就是那些儒家学派的大人。
这并不是罪过,罪过的,只是他把那些人太看得太重,所以将整个帝国带入了险境,所以在平叛战争结束之后,他就已经改变了对整个文臣体系的态度。
官员们也明白了皇帝的改变,但是因为前面事情是做得不好,所以大家说话的时候也没有体系,至少现在他们更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做事情来改变皇帝心中的态度。
皇帝和那些文臣进行辩论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听而不是去反驳,因为他知道跟那些思维僵化的文臣做口舌之争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毕竟朝廷需要这一帮人,但不是非他们所不能。
皇帝也非常的清楚,这些人如今依然让天下的学子们敬仰,所以他并没有取缔,这些人甚至说他更希望儒家能够学习改变和吸纳更多的文化,毕竟现在天下之变大家都看得清楚,如果连他们都能够学习的话,将会带领天下百姓和学子们走向更遥远的地方。
儒家并不是一天一夜就形成了,而是吸收了众多的东西,百家理论。
所以儒家吸收之后还是能够做得挺不错的,虽然后期他一直限制人的思想,甚至是把别人固定在一个地方,所以这一点是建文皇帝朱允文和方中愈都不喜欢的。
当年姚广孝用儒家学说和佛家学说相结合才说服了燕王朱棣,可是后来在燕王朱棣兵败的时候,他就已经被方中愈逼死了。
自那以后倒是没有多少人愿意这样做,毕竟儒家能够吸收的东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后带来的麻烦反而更多。
建文皇帝朱允文如今身边有司礼监,然后有一大帮秘书,所以说皇帝对外的圈子并没有完全禁锢的,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这些事情把自己的精力节省出来,然后去处理国家大事。
内阁并没有出现。
七人议事制没有完全的成为大明现有的状况,所以文臣们还在争论议事长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