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强兵,富国是基础。
国朝很富,但朝廷原本并不富。每年的税入听起来很多,结果全养人了。说国朝的军伍用了朝廷税入的六七成,属于图耗钱粮,国朝的士大夫又何尝不是。
整个国朝,不说那些有实职而不干活的,就说那些有官身没实职的文臣,居然能占到文官的近三成。
赵曦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兵的弊端,新创的产业又多与朝廷相关,这些年才稍微缓解了一点朝廷的财政窘迫。
同时,新军的成立,也让军将喝兵血变得不太容易。
同时,赵曦也在想办法改变冗官的现状。
比如谋划大理,比如工坊城和讲武堂,比如皇家银行,比如现在已经准备运行的市易寺和国营寺,包括现在争端较大的监察衙门,都是安置官员的新途径。
大理,地处边陲,又有段姓王,这让士大夫不屑。
工坊城与讲武堂,都当做是潜邸衙门。如今官家即位了,已经没了潜邸旧属的便利,偏偏这两个地方又倾向于靠实力,还是太多让士大夫难以适应的规矩和物事,这让士大夫望而却步了。
至于市易寺和国营寺,总感觉有点官不官,商不商的味道。每天计较财货,似乎跟士大夫的价值观不太契合。
只有监察衙门不同。
这是脱胎于御史台的新衙门,不同点就在于,监察衙门有了调查权和处罚权……这才是士大夫眼里最清贵的官。
这就是为什么其他新衙门都没现在这番龙争虎斗的原因。
监察衙门,不需要有太多的知识,就是那种圣贤书以外的知识,只要是会做官,不会干正事,都适合在监察衙门。
再不会做事,难不成还不会找人茬吗?
后世有句话,不做不错,做得多错的多。这话在这个时代更能被充分体现。
王韶被弹劾,应该就是这样的情况。
开边一事,剿抚并用,这不是凭嘴就能做成的。
剿还好说,就是安抚一道对于王韶应该有些难度。
安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许以高官厚禄,可王韶做事受秦州统辖,这让他很难。
赵曦想象的到,所以对于王韶克扣军饷一事能猜到结果。
在朝廷派员调查王韶之时,皇城司相关的探知也开始集中力量开始调查了。
王韶确实存在克扣军饷的事实。
西军待遇优厚,虽比不上新军,但在国朝算是一等一的高。
秦州李师中不好说话,对于王韶一些莫名其妙的支出一直卡的严格,要不就是推三阻四的拖延……
王韶需要不停的拜访那些吐蕃的部落,想说动人家内附大宋,光靠嘴肯定不行,每次都得带着让那些首领眼红的礼品吧?这些花销都没明堂,他王韶也舍不得贴自家的家产……
所以,王韶就在待遇优厚的西军军卒身上做文章了。
减少一些日常用度,利用一下军卒缺额,截留一些朝廷供应等等……秦州的李师中特喜欢王韶这样做,自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是不说在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