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皇子的生母是司酝宫女,只被先帝一时兴起宠幸过一次就抛诸脑后,生下四皇子后勉强被封了个宁嫔的称号。
话说这世上有福气获得美满姻缘的人太少,而不幸的人却实在太多,宁嫔就属于后者。被宠幸大约也非她所愿,生下皇子也未必是心之所想,却因此断绝了到了年纪能放出宫去的念想,将一生都埋葬在这巍峨宫墙之中。
尔后宁嫔一直郁郁寡欢,未几年便薨了。史书上对这个悲哀的女子,连姓甚名谁都未曾留下一字半句。
先皇本就不喜宁嫔,对四皇子的关怀自然就少了几分,除了出生时去抱过一次,再想起招四皇子近前来的时候屈指可数。
四皇子幼时也未曾请过名师大家受过什么正途教导,导致文武均有涉猎却无一精通,与三岁启蒙重文的太子和自幼习武的庆王比哪头都差了一截。
后来四皇子成年自开府,连王爷封号都没有,王府门口的牌匾上只能不尴不尬的挂着个四皇子府。
在亲事上先帝爷也没费甚心,指配给四皇子的嫡妻刘氏,祖父历任左骁卫大将军,父亲历任虎捷都指挥使领,家世身份上是无可挑剔,但刘氏出生前祖父便仙去了,年幼随父进京不久后父母双双亡故,只得以表小姐身份辗转于母族亲眷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成亲后因着四皇子没有王爷封号,刘氏也不能称王妃,故而人们只能称之刘夫人。
另说四皇子的赋性也为先帝所不喜,四皇子随了宁嫔,是个一板一眼、寡言少语的较真儿性子。相较其他两位皇子,庆王就不提了,那是个打小满嘴里跑车轱辘的主儿,中听的场面话一溜一溜的来,常常逗得先帝不顾帝王威严开怀大笑;就连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太子,也是三岁能识字断句六岁熟读百书,谈议起朝政时旁征博引据古论今滔滔不绝,引得众大臣纷纷颔首称颂。
其实这也怪不得先帝,就是民间同父同母生出来的孩子,心里也总归有些微亲疏之别,在亲情尤为淡漠的皇家就愈发见怪不怪了。谁知老天作弄人奈何,疏忽之间,亲儿子只剩这一位了,任先帝再不情愿,也不得不筹备将这江山社稷交予其手。
约莫先帝真真是真龙天子,连天也听从他所愿,自打四皇子逐步接手政务以来,先帝的龙体竟然日渐好转了起来,几天前连饮水都要内侍测好合口的水温再用小金匙喂到嘴边,一勺能顺着嘴角流掉个大半勺,现在都能自己撑着下床走动几步了。
突如其来的好转给了先帝莫名的信心,让他做出了一个惊世的决定:他要再生一个嫡子。
先帝这年五十有二,按说老骥伏枥再生一个孩子,年岁也还能凑合。又听闻民间有冲喜的风俗,道是家中若有人病重时,用娶亲的举动来驱除邪祟,以求转危为安。先帝便更笃定了再充中宫的念头。
既道明了是冲喜,纳采、闻名、纳吉等过程均匆匆行事完毕,奉体仁阁大学士蒋淳霖之孙辈蒋氏为继后,掌内事五枚。
可天公不作美,新皇后前脚刚在乾清宫前下轿,交出手捧一路的白玉如意和金苹果,接过金宝瓶正要在随行宫女的搀扶下跨过火盆,那厢先帝就再次病倒了。
这一回是当真病去如山倒,先帝直挺挺的头朝下就栽过去了,边儿上的老太监福公公一个箭步窜上前抢先一步扑倒在地做了人肉垫儿,这才免去了先帝直摔得头破血流的下场。
太医院的太医来了个齐整,围成一圈儿商议了小半时辰后,对外宣称先帝是日夜操劳、邪寒入体,无须强药,开了个宁神养气的方子。
外头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太医院这方子说明了什么呢?治都甭治了,这是没救了啊。
先帝心中其实也有了定数,越到这个时候,越是不慌神了。唤来福公公趁神智尚清明时立下遗诏,传位于四皇子,命图索迹为顾命大臣辅佐。憋着一口气交代完身后,这才崩了。
对于先帝不喜四皇子这件事,不单单身旁近臣,怕是满朝文武人尽皆知了。四皇子现年二十又一,心智俱全且又非幼童,尚需甚的顾命大臣辅政?也是因此事才有了后来皇帝常设军机处,强化帝权统治,抗衡图索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