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珣的一言一行,仿佛是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他即将率舰队出海的消息传到京城后,顿时在京城再次兴起一股讨论的热潮。
只是这次讨论几乎呈现了一边倒的局面,那就是大部分人都不同意对邻国用兵。
而且海军舰队出海,耗费巨大,按照这些人的想法,当年三宝太监七下西洋,没起到什么作用不说,当年的国库都快掏空了,实在是一次劳民伤财,又没有任何意义之举。
另外一些挺叶珣的人则认为,舰队出海,乃是扬大明国威之举,况且叶公公出兵要剿灭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琉球一直都是大明的藩属国,虽然叶珣掌权之后,小野以琉球国王的名义,重新恢复了朝贡,但朝堂上稍有点见识的官员,对小野的行为都是极不赞同的,另外小野还是倭人,要知道倭寇之乱可并不久远。
叶珣出兵,一是报当年倭寇乱我中原之仇,同样也是要替藩属国赶走强盗,可说是正义之举。
根据挺叶珣一派提出的这个观点,反方则认为如今大明兵精粮足,倭寇已不足为患,而且日本国已经认识了错误,并赔礼道歉了,天朝上国应以包容之态去对待这样一个知错能改的好邻邦。
不得不说,自宋朝开始,中原人对极善伪装的日本人,普遍印象都非常好,那怕是前有倭寇之乱,朝堂上大多数官员仍认为那不过是少数日本浪人所为,日本人整体还是好的多。
只可惜小鬼子的谦卑骗得了这时代的人,却无论如何也骗不了穿越而来的叶珣。
百姓间的争论很快就传到了朝堂上,一些大臣们纷纷上书太后,希望太后阻止叶公公再次动兵。
宝珠对叶珣是近乎盲目的信任,不过为了让朝臣们闭嘴,她不得不再次临朝听政。
在年前的时候,叶珣曾对袁应泰和张铨两个嫡系承诺过两年不动兵的,所以叶珣在调拨军械火药的时候,曾特意给二人来信,一是告诉他们此战的必要性,另外就是保证不会让朝廷出一文钱。
所以尽管袁应泰和张铨也不赞成出兵,但他们的出发点是让国家休养生息,现在叶珣不动用国库一两银子,可以说基本符合了他们的想法。
而且作为叶珣的嫡系,不论叶珣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他们都是要支持的。
朝会一开始,廖成龙就将琉球国使节托他转呈给太后的奏折拿了出来。
交给近侍后,廖成龙就朗声道:“太后,臣以为叶公公此举欠妥,琉球国尚丰王特意来信,说小野不过是他驾前一员大将,并不存在以权乱政之事,若叶公公强行对琉球用兵,其行为已可算做是侵略了,想我天朝泱泱大国,却无凭无据地对藩属国用兵,岂不是要让天下人耻笑?其后果只会是让其他藩属国,对我天朝离心离德,还请太后三思”
黄秉添站在大殿的角落里,看着侃侃而谈的廖成龙,心里也说不上是什么滋味。
高仁并没有难为他,带他去西厂诏狱游览一番,顺带给他讲解了一下各种刑具的用法之后,黄秉添就义无反顾地成了西厂的污点证人。
只是他知道的东西也不多,只知道廖成龙是暗中反对叶珣的急先锋,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高仁想要的当然不止这些,而且直觉告诉他,廖成龙身后肯定还有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