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四势之说(1 / 2)

帝国星穹 圣者晨雷 0 字 2021-10-24

白鹿洞名为洞,实为谷,据说是仁皇帝巡游天下时至此,令人在此放养白鹿,名之为白鹿洞,并请百家于此讲学,故此才扬名于世,隐隐成为长江之南做学问的一处圣地。

其位置亦在匡庐之中,但美庐在匡庐北麓,白鹿洞则在其南,自美庐前往白鹿洞,还需要辗转绕过匡庐,来回也需要一日的功夫。

彼时天气渐凉,秋意亦浓,匡庐之上已经多出了几分寒意。嬴祝便决定离开美庐,回到自己的皇宫之中。只不过回程途中,他轻车简从,只带了包括董伯予在内的五十余骑,绕道来到了庐山南麓。

“陛下此行辛苦。”眼见白鹿洞在望,董伯予稍稍松了口气,不过他知道让嬴祝来此只是第一步,能够将那个诸葛瑜请出才是关键,因此忍不住又嘱咐道:“这位诸葛先生才气纵横,行事不同于凡俗,陛下既来,当礼遇其人,展露诚意,切不可因小不忍而失大才。”

“朕依老师所言,轻车简从,亲自来此,怎么会因为些许小事而不忍。老师,这可是小瞧朕了。”嬴祝笑着说道。

董伯予望了他一眼,苦笑道:“臣年迈唠叨,还请陛下勿怪。”

他自己心里却明白,自己这根本不是年迈唠叨,而是实在对自己侍奉的君王不放心。

嬴祝其实颇有才略,也能用人,但唯独性情急躁,不能隐忍。他口里说自己是亲自来请诸葛瑜,但以董伯予在朝中的势力,不难明白这是为什么:当日他举荐诸葛瑜之后,嬴祝并未下定决心,甚至还征询来了自蜀地的五斗米道张努。这个向来以妖术迷惑嬴祝的张努,此次却难得地劝谏其听从董伯予的意见,其谏辞也传到了董伯予的耳中。

“朝中至忠之臣,莫过于董侯,董侯既如此进言,陛下哪怕只为抚慰忠臣之心,亦当从之。况且臣在承天殿观望星相,见文昌南移,此陛下得人才之兆,陛下何不轻车简从,亲往访之,以示诚意?”

无论这位张努是出于什么目的说了这番话,董伯予都不得不感激他,因为正是这番话,让嬴祝下定了决心。

为了表示对张努的感激,董伯予决定,在诸葛瑜为正统朝廷所用之后,便要与其联手,将张努除去。

两人很快就看到了所谓白鹿学宫,这座仿稷下学宫而建的学宫,也是仁皇帝当初的手笔,但是因为时间久远,如今大多数建筑都已残败,只有正院与左右两座小院如今还依然发挥着作用。

还隔着老远,他们便看到学宫前人影绰绰,嬴祝一皱眉:“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这许多人?”

“闻得诸葛瑜来此,三郡弟子,多有来此听讲者。另外,臣也安排了些许人手在此。”董伯予说道。

嬴祝恍然,他轻车简从,只带了五十余骑来此,而在白鹿学宫的人看起来有三四百,比他带来的人要多,这让他心中有些不安。此时听得董伯予说他安排了人手,他心中稍安。

“那就不必惊动众人了,我们也去听听,看这位诸葛先生究竟才华几何。”嬴祝道。

他心里也生出几分好奇,须知此时他的正统小朝廷正在风雨飘摇之中,而诸葛瑜竟然还能聚起这许多人来听他讲学,想来真的有几分本领。

他们这一行并没有打出仪仗,众人穿的衣裳也是常服,故此走近之际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当嬴祝来到大门前时,正好听到里面有人高声说道:“如今正统在南,人心在南,天子在南,为何董侯北伐,依旧失利。先生自襄阳而来,想必有言可以教我!”

里面竟然不是在辩经义,而是在讨论国家大事!

嬴祝面色顿时阴沉下来。

“北伐失利,非天子不圣,非董侯不贤,非将军不勇,非士卒畏死……北伐失利,在于势。”学宫深处,一个清朗的声音响了起来。

“所谓势者,在天则为风雨雷电,在地则为山峦江河,在人则为财货粮赋,在兵则为甲胄器械。董侯六月北伐,江南已收夏粮而江北尚未,此欲借天之势因粮于敌也。在此一事上,南军占天势之优。”

“董侯以水师为主力,循汉水而北进,深入敌腹,占据地势之优,此北伐前期南军屡屡得手,以至于咸阳有请赵侯亲征之议之因也。而后北军以铁锁横江,隔绝水师进退之路,此夺南军地势,故此北伐之战,地势先在于南,而后归于北,勉强可谓平局。”

“当今天群雄并起,咸阳据有大半,正统朝不足十分之一,财货粮赋皆不足,于人势之上,北朝占优。”

“北方有甲胄之坚,骑乘之速,北军常年征战,见惯厮杀;南方虽有水师之便,但承平日久,不识干戈,故此兵势之上,北朝占优。”

那清朗声音没有去讨论什么人心大义之类的东西,而是很具体谈起“势”来,嬴祝点得暗暗点头——因为这些理由,将他从战败的责任里摘去了,甚至连董伯予的责任,也被开脱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