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兵变,督军李厚基被困总督府。”
“这么快?孙传芳难道就已经迫不及待了吗?南方革命军的局势非常不稳定,他就不担心一旦南北生变,他这样做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
“恐怕不会吧?”
“这个家伙,早就知道是不安分的主。当初铁良提拔的那些个留日士官生,一个个都是不安分的家伙。整天想着争权夺利,福州的海军北上之后,孙传芳就凭借手中的一万多人马,以为能够顺利的接受福州,军临八闽之地?”
……
这是主政洛阳之后的吴佩孚和他的幕僚王治国之间的对话,对于那些留日士官生,从吴佩孚的角度来看,很好用,带兵打仗没的说。但有一点让他头痛不已,不知收敛。
要钱。
要地盘。
要装备和武器弹药。
早期的留日士官生,回国之后会有一个醒目的标注——武备举人。名字直接在兵部的档案之中入档,等到每年一次,或者特殊增加的大挑,只要成功入选,就能授予中级军官的官位。
而出国留学的学生之中,从清朝出去的时候,都是年轻身体好,拥有不俗的文学知识的青年学子,还有从军校,军队之中挑选出来的好苗子。用一句话概括来说,这些都是国之栋梁。
出国的时候,都是拥君爱国的年轻人,可回国之后……性格都大变样,一个个都成了心怀异心之人,整天想着推翻王朝。
清朝的统治者知道这个结果,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哭晕在茅房里。为什么,在自己地头的清白小苗,在东瀛转了一圈之后。都长歪了呢?
造成这个结果主要和一个组织密不可分,同盟会。在日本建立,一度将东京作为其大本营。网络大量来自国内的优秀人才,在辛亥革命之初。这个组织拥有的人才,一度让国内的政要们震惊不已。
虽然留日学生在北洋政府担任了大部分的要职,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位,都被留日学生霸占了下来。
潜移默化之下,这个团体越来越大,一度成为了一个团结紧密,合作无间的利益团体,消息的互通有无。利益的互相交换,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相比政务工作来说,军职的选择,会让北洋的高层头痛不已。
留日士官生都不是易于之辈,带兵打仗没有问题,但是政治倾向却有着太多让北洋高官无法意料的紧张。介于同盟会在日本的传播,或多或少的留日学生都有些共和倾向,这不要紧,因为已经共和了,民国已经没有皇帝。但作为北洋的高层。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这些手握重兵的留日士官生,万一支持的不是北洋的共和政体。而是其他的呢?
比方说在南方的孙大先生鼓吹的‘共和’?
就在留日学生之中非常有市场,当然这不包括已经获得高官厚禄的一个群体。就难孙传芳的几个同学来说,阎锡山占据山西,不合作,不听令,不对外作战,是阎锡山安身立命的法宝之一。但阎锡山已经成了北洋之中尾大不掉的势力之一,晋绥军从只有两个师,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就让他在山西招兵买马,扩军了近八倍。拥有17个师,十几万大军。
湖南督军赵恒锡。也是如此,不过这位的地盘有些尴尬,割据长江,提倡联省自治,与湖北的王占元打的死去活来,其实前线指挥的是孙传芳,这两人是在士官学校的同学,从始至终都打一些默契仗,糊弄一下王占元。不过赵恒锡是个聪明人,他觉得迎合吴佩孚,会让他更安稳一些,于是在去年,公开反对孙大先生的临时大总统的合法地位。
还有唐继尧,占据云南多年,一直是孙大先生的拥趸。
川军将领刘存厚,过着天高皇帝远的舒坦日子。
李烈钧等人也是同期的陆军士官生,不过跟着孙大先生,小子日过得有点颠沛流离的样子,好不凄惨。
而在福建,孙传芳也有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校友、学弟……这些人足够让他日渐膨胀的野心在福建生根发芽。唯一让他有点难以下手的是,李厚基的身份,他是‘皖系’的叛将,燕京方面并没有想过要动他的位置。
而驱逐李厚基和兵谏软禁完全是两回事。
李厚基虽说统兵的本事差强人意一点,但毕竟他资格老,在北洋之中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就像是王怀庆,这位的性格绝对不适合当将军,更不要说是燕京的卫戍司令了。他的个人爱好,更适合去山西,阎锡山的麾下,当一个整天和农田打交道的村长。
政治有多种多样的手段,比如段祺瑞时期的强势,袁世凯时期的压制,但是北洋的指挥棒落到了曹锟的手里,这位的手段却让人有些哭笑不得,捏着鼻子认了。
谁也不要打扰他光大曹家的门楣,除此之外,不要去打扰他。
至于捞钱,当上了大总统的曹锟也渐渐的改变了策略,因为曹家的经济权已经不在他手里,庞大的产业都在胞弟曹锐的手中,而曹锐的亲儿子过继给了曹锟当嗣子,可是很不幸的是,曹锟却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一下子生养了两个亲儿子……
于是乎,曹家也不太安生。
而曹锟将军事方面的人物都一股脑的让吴佩孚看着办,而政务方面,他倒是从善如流,只要是手下提出的建议,他都认可,都认同,但绝对不能让他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