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完全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却碰在一起之后,相谈甚欢。一个是海军名宿,一个是地方大员。却谈着民国海军的空白领域,似乎还不仅仅是海军。
因为鱼雷的使用,海军能用,空军也能用。
水上的鱼雷机虽然速度慢,但是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发动攻击,成功率远远要比鱼雷艇大得多。随着飞机技术的发展,陆基起飞的鱼雷机的研发也不会缓慢。飞机灵活多变的运动轨迹,加上200公里以上的时速,绝对不是鱼雷艇能够比拟的。唯一的弱点就是,飞机相对于鱼雷艇来说显得太过单薄。好在舰艇的准头去打飞机一直是一个世界难题,当然编队飞机除外。低空贴近海面飞行的鱼雷机,绝对是战舰水兵最大的噩梦。
魏瀚和王学谦的交流没有障碍,可在骨子里,王学谦更加倾向于鱼雷机的研发,鱼雷艇不过是一个幌子,用来吓唬人的;可魏瀚不这么想,民国海军缺乏以单一攻击手段的进攻武器,雷电部队一直是短板。而且无独有偶,老头在六七年前就为此准备,并亲自带着人才去美国学习如何使用雷电部队。
虽说美国海军是世界海军的奇葩,美国海军虽然拥有世界数量最庞大的战列舰编队,拥有三艘现役的超级战列舰。
但实际上,美国海军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属于绝对的二流海军。
可技术上来说,美国海军一点都不差。
魏瀚寻找美国作为海军学习的目的地。并没有选错。在鱼雷技术上,美国人的蒸汽推动鱼雷,已经让这种本来在海战中并不太重要的武器。一跃成为仅次于火炮的海军重要攻击手段。而航程接近三公里的鱼雷,也不是以前那种四五百米就歇菜的货色。
鱼雷技术的重大突破,导致了战术的转变。
在早期鱼雷作战之中,如果对方发射鱼雷,己方舰艇上的人甚至能够眼睁睁地看到对方放下鱼雷,发动攻击的所有动作。很诡异吧,这哪里是鱼雷攻击啊!简直就是海军版放炸药包炸碉堡的战术嘛!这也是技术决定的。因为早期的鱼雷作战距离在200米到600左右,这点距离对于视力普遍在2.0的海军官兵来说,望眼镜都是多余的。
更诡异的是。就算是这样的攻击距离,法国远征军在中法战争之中,鱼雷艇还立大功了。
当时的南洋舰队仿佛就像是一个受气的小媳妇一样,对方不进攻。自己低着脑袋思考幸福为什么那么遥远一样。百思不得其解。
对此,王学谦是深恶痛绝的,并直接指出:“海军要改变观念。”
“这个要慢慢来!”魏瀚犹豫道:“不过,确实不能像以前那样打仗了。我们的舰队往往用演习的心态去对待外敌,这样永远也别想大胜仗了。”
“就是这个道理。”
王学谦赞同,并开始抖出自己手中的牌:“技术方面可以通过现有鱼雷研究,逆向推理,投入并不会太大。”
“人员已经培训了一批。只是后续的资金不足,海军部又无法解决才搁置了下来。要是有钱的话,马上可以派遣第二批学员。”魏瀚说了一个自己的底牌。
“只能是福建和浙江的学员。”王学谦要求。
对于这点要求,魏瀚迟疑了一下之后,点头表示理解:“这需要海军部方面的批示,当然这并不难。”
魏瀚自然不会相信,萨镇冰会在这种小事上难为他。说起来,民国的海军继承了清廷的海军,主要分成几派人马,广东船政虽然规模不大,但人才辈出,算是一系,但不强;山东因为是北洋水师最重要的招兵区域,加上拥有海军基地,港口,学校,属于比较强势的一派,但在甲午战争之后逐渐没落;而福建海军派系的强大一是因为地方的团结,二是因为马尾,这个集了造船、设计、弹药制造、军校为一体的军事港口,造就了海军中话语权最大的一个群体。
魏瀚是萨镇冰的前辈,学长,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加上萨镇冰在内阁中的地位尴尬,饱受排挤,恐怕在海军部也做不长,不得不为将来做打算。这时候给王学谦足够的面子,不仅仅是讨好,更多的是找一条后路。
“技术人才欠缺是最主要的原因。”
“军舰设计人才已经在美国的造船厂实习,德国的u型潜艇技术,美国准备仿造,好不容易安插了三个人进去。”
“能力如何?”
“留美生。”
“妥了。”只要听到这三个字,魏瀚就没有必要可担心的,因为这三个字无疑代表了民国技术方面的精英。想到船厂的技工可能达不到要求,他开口道:“德国的伏尔铿造船厂我有一些老朋友,虽然可能年纪大了一些,但技术绝对是可靠的。
“他们愿意来民国吗?”王学谦表示有点怀疑。
他不是沈葆桢,并愿意当冤大头,当然沈葆桢当年也不算是当冤大头,只是千金买马骨。马尾船政局也正是在这位前清大员手里才崛起的,完成了一切从无到有的改变,并能够成为第一个在亚洲能够自主建造铁甲军舰的船厂。
可如今的德国不一样,英国人在《华盛顿条约》签订之后,仿佛一下子释放起来一个基督徒的博爱精神。
德国人似乎也在被原谅的范畴之内。
大规模的政府主导贷款,给德国的经济带来了复苏的迹象。很多工厂都已经开工了。虽然军工企业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面临被拆解的危机,有些企业为了逃避拆解的厄运。不得不转变思路,克虏伯开始造打字机了,堪比克虏伯大炮性能的打字机。简直就是碉堡了。但船厂肯定不在此列,因为船厂可以建造民用船只。虽说,伏尔铿造船厂是德国海军u型潜艇的制造商,但其商船的建造技术一点也不比英国的哈兰德沃尔夫船厂逊色。
正如一个局外人一样,王学谦在海军上的关注度远远不会比魏瀚这样的海军人会更多一些,虽说他的消息渠道是第一流的。
可在细节上,魏瀚的关注度肯定是要过人一筹:“原本海军是希望去德国完成雷电兵的训练。可惜当时的环境不允许。”
王学谦表示理解:“当时正在打仗。”
“在前年,其实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可惜情况还是不允许。德国海军被拆解。大型水面舰艇已经全部被拖走,潜艇大部分自沉,很壮烈,但同时也很无奈。其实这批学员原先是准备学习鱼雷舰和潜艇的制造的。德国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当时也联系了伏尔铿造船厂。不过得到的回馈很让人失望,他们已经沦落为管道工厂,而无法建造船舶。”
魏瀚停顿一下继续说:“我是这样想的,船厂的设备虽然被拆光了,但是人才还在。而一家船厂的人员无法工作,技术人员的流失,储备人才的缺失,只要十年。就会完全没落。”
他有一句话没有说,就像是马尾船厂。
其实这家船厂最终没落是在甲午之后的几年。二十年之后,马尾船务局只能担任修船的任务,彻底从明星企业,海军崛起的希望沦落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军港。
“学堂也可以重新招生,培养海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