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追星,一个已经拥有快五十岁的中年大叔灵魂的路远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尽管在拍戏的间歇不停地向场外张望的沈紫涵感到很失望,但是在路远的心上早就把这件事给忘的一个干净。好在今天紫涵的状态不错,该她的镜头都没怎么卡,很顺利地拍完今天的戏份,在阳朔的镜头就可以收工了。剧组要打点行装去到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古镇上去拍。在沈紫涵的心底,这刚刚激起的一点涟漪还没有看见水花就已归于平静。
一整天的时间路远和长城两个人就在阳朔的小城里转悠,他想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大一点的民居买上一座。不为别的,只为自己在以后漫长的人生中还会有很多次机会来到这个小镇。而这个小镇上,会有一座房子静静地等在那里。
然而一天走下来,并没有多少收获。要卖的院子还是有的,价钱也不是问题,要不就是因为小,要不就是因为位置不好,总之路远是一套都没有看上。接下来又找了一天还是一无所获,但是他已经没有耐心在阳朔待下去,索性就把长城一个人扔在阳朔,让他每天打完拳之后慢慢找,自己要去大圩看看这座千年古镇的风采。
大圩古镇是桂省四大圩镇之一,始建于公元200年,古老的大圩老街顺着漓江绵延两公里长。街道上照旧铺的青石板。具史载,古镇在北宋年间开始繁华,中兴于明清,民国时达到鼎盛。清三十一年《LG县志》称水陆码头,抗战时期有小桂林之称,赶圩人数多达一万多人,泊船多达两三百艘。
明初各地商人在此均有会馆,到民国初期,大圩已形成八条大街。沿江已形成十几个靠码,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顺流下广州”只说。铺面商号有四大家,八中家、二十四小家之称,足见当时商业的繁荣。
大圩古镇中的民居建筑南低北高,临江依山而建,多为三进、四进式建筑,外通码头、巷道,内通商业街。每栋房子的设计都十分合理,集商住于一身。均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和后院组成。靠街的一面做铺面从事商业,有楼梯可上二层,往里走是天井,天井后是正房。高大宽敞,供奉着神像和祖宗牌位,是主人活动和会客的地方。两边是用来住的厢房,正房、厢房的窗户上都雕有花纹。花纹雕的越复杂说明这一家的家主越发达。正房后有门通向后院,后院临江而建,可到江边取水、洗衣。
漫步在古镇老街,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每一栋房屋都会有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这时候的古镇上还保留着许多竹编作坊、草鞋作坊、草医诊室和一些老理发店。闲着无事的老人会在一起摆龙门阵,或是喝茶打牌,走在石板路上,路远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他没有生在民国,老家新镇也没有什么特色。而在大圩,仿佛几百年的历史停滞在这里一样。尽管很多人的语言他一句都听不懂,可这古旧的石板路,青砖灰瓦的房子。再来一场细雨,然后一个打着油纸伞的姑娘······
虽然这并不是幻觉,在来到大圩古镇第六天的一个小雨中的傍晚,在石板街上散步的路远,真就遇见了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女子。
巧的很,沈紫涵在阳朔拍完后剧组就转场到大圩来拍,而古镇正是这部戏主要的取景地。今天刚好下雨,导演拍了几个雨中的镜头,看看雨没有要停的意思,下午就放假自由活动了。大多数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在住的地方没有出来。紫涵因为戏里有带感情的戏份自己入戏太深,觉得心里很郁闷,就撑了把伞,一个人在石板街上没有目地的随意漫步。于是两个人就这样再次偶遇了。
路远看着有些情绪低落的紫涵,没有去问什么原因,只是轻声地说了一句:“一起走走吧!”于是路远折转身过来,两个人沿着这条石板街向路远来时的方向行去。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的越来越密,路远见到紫涵的鞋子上都被石板路上的雨水打湿,再看看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于是便领着紫涵来到江边的一个茶馆。茶馆也是一个两进的院落,前院是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楼下摆满了各式的新茶,而楼上迎着江面摆了几张桌子。
茶馆的老板是位湘西茶洞人,祖辈人贩茶到羊城,大圩总是中间的一站。解放之后这条船路渐渐地没有几个人走了,但是父辈的老人对这条水路还是充满了感情。改革开放之后,老人就在大圩买了这栋院子开了间茶行,一楼卖茶,有要喝茶的客人也可以去楼上看看江景。老家的新茶下来就有船顺江而下送到古镇,古镇上很多坐地的商户好多都是湘人,即认故土,也认乡茶。生意不好不坏也就坚持了下来,只是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便把这不好不坏的生意交给了年轻的女儿经营,自己每天去摆摆龙门阵,几个老人搓几圈麻将。没有大的客户便不再管茶行的具体事务。
路远到大圩并没有特别的目的,只是自己的心静不下来,每天便只是闲逛。自然这样安静的去处是他所喜欢的。茶行的姑娘年纪看着比他还小些,闲聊知道定亲但是还没有结婚。长得还算赏心悦目,又泡的一手好茶,闲来无事还可以和路远讲讲湘西,讲讲土匪和苗寨。到让他的古镇之行平添了一些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