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知青岁月(1 / 2)

在伟大领袖“广阔的农村大有作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数以百万计的城市知识青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大城市奔赴了祖国的边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几乎影响了大城市当中的每一个家庭。

对于这样大范围的人口迁移,就算是世界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小蓝的妈妈,杨老师都是百万知识青年当中的一员。生活是现实而残酷的,广阔的农村似乎并不是年轻人实现理想的好地方。当他们每天要去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贫乏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之后。欲望的本能告诉大多数人,这里并不适合他们,这里也不是理想中的乌托邦。

小蓝的妈妈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又是家里的大姐,自然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第一批京城来到西双版纳景洪的知青。杨老师和小蓝的舅舅作为第二批知青在第二年也来到了景洪。

每人每月四十斤的口粮,对于这些每天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年轻人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很多知青想尽各种办法要逃离这里回到城里去。

托关系搞证明的;体检时脊背贴上锡箔,X光透视为胃穿孔的;喝碘酒,能查出胃溃疡;甚至有些女知青给农场领导以身相许。用尽了各种手段。爱情也成了知青们最容易背叛的东西,一切都为了回城,为了改变。

小蓝的外婆因为大女儿和儿子都在南疆,患上了抑郁症。小蓝的妈妈和舅舅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没能换回一纸回城的调令。

杨老师是那一批知青当中最小的一个,再一次农场的开荒中,小蓝的妈妈在一片泥泞不堪的沼泽当中将杨老师拉了上来,救了他一条命。

在那之后杨老师对这个大他几岁同样来自京城的女知青,产生了一种不一样的感情。而小蓝的妈妈因为年龄的关系总是婉拒着他的热情。知青谈恋爱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然而这样的环境里有恰恰孕育了丰沃的爱情的土壤。或许对这些内心充满焦虑和苦闷的年轻人来说,爱情成为了他们心中唯一的精神慰籍。

于是杨老师和小蓝的妈妈就在这样微妙而复杂的环境里,表达着一份似是而非,而又单纯美好的感情。

就如那个时代一样,爱情总是最奢侈的东西。毁掉一份纯真而美好的感情似乎是剧情发展的必然,只有悲剧没有喜剧。

小蓝的外婆在女儿和儿子离京快十年的时候,整个人都要崩溃了。但是在遥远的西双版纳,每天在橡胶林里挥汗如雨的一双儿女却没有任何可能回到城里。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