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久,董浩强就夹着公文包走了过来。“天气预报说今天晚上有大雪呢。”
文亮也抬头朝天空中看了看,“我喜欢下雪天,银装素裹的非常有诗意。”
他们开始缓步朝大门走去。
“你赞同艾东林对诗歌创作的观点吗?”董浩强说着戴上了皮手套。
“怎么说呢,在诗歌创作方面他是成功人士,他的观点自然会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我不赞同任何给诗歌定形和定位的做法,这无形中就产生了约束思想的条条框框,就好比小鸟被关进笼子里无法自由飞翔了。”文亮若有所思地说着。
“我也是这么认为,什么这流派那诗群的,硬是好端端地把诗歌给肢解了。”
“这些都是所谓的诗歌评论家臆造出来的,拿着他们自己制定的条条框框往诗歌的头上套。”
“那你认为诗歌创作的繁荣和政治经济的强盛有关吗?”
文亮想了想说:“这是当然的,盛唐期间诗歌空前的繁荣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政治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着诗歌创作的空间和气氛。但这并不意味着处于逆境中就写不出名传千古的好作品来,譬如李白、杜甫还有曹雪芹他们都是在怀才不遇、贫困潦倒和饥寒交迫中成就自己的宏伟大业的。”
“确实是这样的,屈原要不是因为被冷落和排挤,也不会一怒之下而愤作‘离骚’。”
“繁荣是包罗万象的整体,展示着一个时代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有预感,就是新的一轮文化繁荣时期即将到来。”
“是的,因为现在的创作空间更加广阔,气氛也更加活跃。”
在一个公交车站前董浩强停下了脚步,“你去厂里,我们不一路。”
“那好,就各走各的。”
文亮和董浩强分手后不久,就上了一辆开往印刷厂的公交。到了厂里,值夜班的白师傅正在传达室吃晚饭。
“文厂长,吃饭了没?”
“还没有,我到车间去看看。白师傅,你进去吃饭吧,外面冷。”
印刷车间里传来了“隆隆!”机器声,几位工人正在将印好的教学材料用手推车往切刀车间送。文亮进去询问了徐斌下午的工作情况,然后又特别交代他说一定要保证印制质量,要牢固树立国有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装订车间也在热火朝天地大干着,文亮便坐在刘加丽和孔繁盛身旁跟他们一起折页、刷胶。
刘加丽是装订车间的先进班组长,从事印刷行业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在等切刀房送材料的时候,刘加丽向文亮说:“文厂长,厂里现在的活越来越少,这样下去我们不会拿不到工资吧?”
文亮说:“放心吧,绝对不会的。”
刘加丽长出了一口气说:“过去我们厂的活整天加班加点都干不完,真没想到现在会发展到四处去找活干的地步。”
文亮非常认真地说:“刘师傅,过去是计划经济时代,厂矿企业都是靠着国家指定的任务来进行生产的。现在要逐步向市场经济迈进,因此我们厂和其他的国有企业一样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说到这他话锋一转,“不过这样也好,国家减轻了负担我们也有了危机感。有了危机感我们才能彻底摆脱过去依赖国家和政府的旧思想,从而开始去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新门路。”
刘加丽目光茫然地摇了摇头说:“话是这么说,可要是真的一下子把我们推向社会,恐怕……”
她的话没说完,切好的材料就送了过来。于是,他们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