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志自豪地说:“今天刚送来就被郯城文化局的老何看中了,他是搞民间艺术收藏的。还要给我50块钱的定金,我没要。”
宝栓耸了耸肩膀,“还是你慷慨,50块钱都不要。”
文亮说:“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关键是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王守志非常赞同地说:“是的,他能把这个走马灯保存好,让更多人都能欣赏到走马灯的艺术品味,这样的话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和王守志告别后,他们又继续朝前走。
在公社大门口的铁丝上,悬挂着很多写着猜灯谜的红纸条。墙上贴着猜灯谜的规则和要求,还有所获取的奖品。最高的奖项是钢精锅,最低的是搪瓷茶缸。
文祥便向文亮说:“三弟,这可是你的强项。怎么样,争取弄个钢精锅回去。”
文亮看了看上面的几个灯谜,然后点了点头。“那我就试试看吧,先拿一个最容易的来。”
文斌顺手从五等奖的区域扯下一个纸条交给了他,文亮拿过纸条见上面写着:“年终岁尾,不缺鱼米。打一字”
文亮不加思索地笑了笑说:“是个鳞字。”
旁边的工作人员立刻拿了一个搪瓷茶缸递给了他,“恭喜你,猜对了。”
支前问他:“你是怎么猜出是鳞字的?”
文亮笑了笑说:“其实很简单,年终就是去掉上面的一撇一横。而岁尾即是下面的夕字。这样加上鱼和米,不就成鳞字了吗?”
文斌接过茶缸乐呵呵地说:“三哥是文化人,简单的就不用猜了,我们直奔最高奖而去吧?”
支前也跟着附和说:“对,就来一个最难猜的。”
宝栓忙走到特等奖的区域拿下了唯一的那张纸条。
“飞书钱塘春已去猜一灯谜用语”
文亮稍微沉思了一下,然后非常有把握的说:“迷底是‘鸿江之夏’”
宝栓问正在看谜底的年轻工作人员,“怎么样,我们猜对了吗?”
他不慌不忙地抬起头说:“猜对了,不过得解释一下。”
文亮说:“飞书射‘鸿’,钱塘射‘江’,而春已去射‘夏’。因此,这个谜底就是‘鸿江之夏’”
听了文亮的解释后,这位年轻的工作人员随即向他伸出了双手。“非常正确,恭喜你荣获特等奖!”
这时另一位工作人员拿起四方四正的纸箱子交给了他,宝栓高兴地说:“三哥,你真有本事,这次灯展咱们没有白来。”
这时工作人员又拿着两个红纸条,让文亮在下面写上谜底。文亮接过钢笔,工工整整地写着“鳞”和“鸿江之夏”。
大约到了十点多钟,街上的人就明显地减少了。文祥走到正准备骑自行车回去的王守志跟前,“守志,你的灯呢?”
王守志推着自行车说:“被老何拿走了。”
文祥问:“怎么,他也来了吗?”
王守志点了点头说:“是的,他一直都在现场转悠着呢。瞧,那个把纸箱子往130车上搬的就是老何。”
文斌望了望说:“他就是老何,我见过他。好像是夏天的时候,曾到家找奶奶要剪纸。”
王守志说:“听文化站的人讲,他搞民间艺术收藏都有十好几年了。”
文亮说:“搞民间艺术收藏,这的确是一个高雅而又难能可贵的行为。许多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品,都会在他们那里得到弘扬和延续。”
就这样他们边说边走,不觉就来到了董虎饭店门口。
文亮心里高兴,就说:“我请你们吃顿夜餐怎么样?明天小斌就要去深圳了,就权当给他送送行吧。”
文祥顿时来了精神,“这个主意不错,最好还能来点酒。”
宝栓两手一拍,“对,让支前哥和大魁哥再比试比试。”
胡玉魁在后面推了他一把,“你真的是唯恐天下不乱,这样就可以看我们的笑话了是不是?”
支前说:“怎么能看咱们的笑话呢,这是让他们大开眼界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