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文亮就开始起草招生简章,后来又仔细研究着教学计划。
上午送好泉泉,他就骑着自行车去找许小宝,把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拿给他看。许小宝告诉他前去补习的学生肯定是成绩参差不齐,这样在辅导时就必须因才施教。许小宝的话让文亮很受启发,回到家后他又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改。招生简章打印好后,他就开始到学校门口向学生和家长发。
文隽来济南出差,见他正忙着招生的事就把泉泉暂时带回了郯城。
招生简章发完之后,文亮便守在家里哪儿也不去,唯恐漏掉咨询的电话和前来报名的学生。到了开班前的晚上,共有十七个学生报了名。
许小宝知道后高兴地鼓励他说:“不错,第一次办班就收这么多,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第一天,文亮没有按照自己制定的教材上课,而是让学生们当堂写一篇作文。作文的题目不限,写人写景或者写动物都可以,字数在500字以内。中午吃好饭,他就认真批阅起这些学生的作文来。作文批完之后,他对这些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对如何进行分类辅导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他从朗诵古典诗词和散文入手,逐步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他还节选了中外文学名著里的精彩片段,让同学们带回家认真并写出心得体会。他经常向前来辅导的学生们说:“朗诵和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唯一途径。要在朗诵和中把作者所描写的场面、意境和气氛体会出来,真正做到和作者灵犀相通,这样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他精选了60首唐诗宋词作为讲解的范文,通过每天两篇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互动交流,使同学们的欣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是他讲解的第一首诗,当他在黑板上刚写出“向晚意不适”时,有的同学就脱口背了下句“……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文亮望着同学们说:“哪位同学能讲一讲这首诗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有三位同学举起了手,文亮便让其中一位叫龚琴的女孩发言。
“作者的心情不好,就在将近傍晚的时候驾着车子到乐游原上去排遣。当他看到渐渐落去的夕阳时,便产生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
文亮示意她坐下来,“龚琴同学说的非常好,理解的也很正确。这首诗没有加入任何典故,语言精炼,毫无雕饰。其节奏也相当明快,寓意深沉,富于哲理。第一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了作者去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心情不好。因此他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登上了乐游原。古时候的诗人大都喜欢登高望远,因为站在高处眺望着辽阔的大地会涌出无限的感慨和思绪:国家的前途、命运,自己的理想、抱负,便错综复杂地交汇在一起。只是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并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和思绪,而是为了排解他‘向晚意不适’的郁闷情怀。后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出了一幅非常壮丽和奇妙的画面: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大地,火红的晚霞布满了天空。浓妆艳抹的群山,一望无际,气象万千。‘无限好’是作者对夕阳下的景象最热烈的赞美,然接下来的‘只是’二字却笔锋一变,立刻转化到了深深的哀伤之中。这也是作者对自己无力挽留眼前美好事物所发出的无奈和感叹……”
开始有的学生家长还对文亮的辅导方法表示疑虑,但随着自己孩子的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他们才不得不佩服这一措施真的是起到了融会贯通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辅导班在8月28日上午结束,下午文亮就坐车去郯城把泉泉接了回来。
刘佳丽又定了一批药盒,由于量大能干将近两个月。文亮每天除了去糊药盒子和接送泉泉外,就是在家看书并撰写第三部长篇小说《灯火阑珊处》。
随着寒假的即将到来,文亮又开始着手准备作文辅导班的招生事宜。他原以为暑期班的成功会增加寒假班的人员数量,但是非常意外的是这次总共才有六位同学报名。
许小宝告诉文亮,“现在学校的老师也都把目光投向了假期辅导培训,只要他们办班就肯定不会让自己的学生跑到别处去。”
文亮长出了一口气说:“看样子能力还是超越不了权力。算了,我没有必要和他们搞竞争,吃饭的门路又不是只有这一条。”
“那你打算怎么办?”
“把这六位学生带好,结束后我就想办法再去干点别的。”
“我原以为靠你的影响力完全能把辅导班开好,没想到却事与愿违让他们给垄断了。”
“没什么,我有两只手,饿不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