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做完,也该到吃午饭的时候了。由于华寅生做了一笔有赚不陪的生意,心情颇好,在谨慎地把青铜马放入保险柜,安排小妹看好门市部之后,就叫上卖马的汉子一共6人,兴冲冲地走向了潘家花园内一家装璜很上档次的中餐馆。
在走进餐馆的过程中,长相粗犷的汉子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好奇地左顾右盼,一切都觉得新奇。
待在雅间坐定之后,华寅生也不询问几人的意见,独自接过漂亮服务员手中的菜谱开始点菜,一副轻车熟路的样子。
在等待上菜的过程中,华寅生支走了服务员,关上雅间的房门,问起了汉子的基本情况。在问之前,华寅生先对汉子表明,他问其基本情况没有其他的目的,纯粹是为了交一个朋友。也许是见华寅生极为坦诚,也或许是为了维持这条线的生意,汉子也就没有任何隐瞒地说了自己的基本情况。
原来,汉子名叫朱汉民,家住河南洛阳北邙山附近的邙山乡,是个地道的农民。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的南岸,东西横旦数百里,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此山自古是风水宝地,成为历朝历代的墓葬之地,山上古墓众多,甚至有不少墓上起墓的情况。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此山墓葬之多可见一般。山上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墓、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陵墓,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朱汉民因其长相敦实,被老家人取外号为“猪儿”。但他虽被人叫作“猪儿”,人却一点也不“猪”,反而很聪明,属于“面带猪相,心中嘹亮”的人。他本不是盗墓的,但一次偶然的事件,让他也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盗墓贼。
朱汉民在一次耕种庄稼的过程中,发现自家庄稼地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黑乎乎的坑洞,其上的庄稼均被毁坏,气得他破口大骂。但在接下来用锄头回填泥土时,发现泥土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玉饰挂件,他停止了对不知名的盗墓贼的漫骂。出生于盗墓盛行之乡的朱汉民,意识到他获得了一笔意外的财富。果然,在他对外宣称他在挖土时捡到一块玉后不久,就有一个人上门用3000块钱买走了这块玉。这让他兴奋不已,同时也让他尝到了甜头。
从此,朱汉民在早晨人们都还未出门劳作时,就开始漫山遍野地游荡。还别说,在长期的游荡中还真让他在到处是墓的邙山发现了一些盗墓贼才盗完留下的盗洞。他或是在开挖的泥土中翻找,或是深入黑乎乎的坑洞找寻,终是让他略有所获。这不但进一步带动了他寻找墓葬品的积极性,更是让他的胆子也与日俱增。
常常的劳而无功,让朱汉民也挺而走险,学着盗墓贼的做法,白天发现还未被开挖过的坟墓,晚上就带着镐锹来开挖。在走上这条路之后,朱汉民逐渐认识了两个盗墓的同行,他俩都是同乡的农民。三人结成同伙之后,让他也结束了单打独斗的捡漏、盗墓历程。
但他们非专业的盗墓贼,盗墓而得的墓葬品,往往因不识货和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而卖不出理想的价钱。经三人商量,这次就由看着老实、实则聪明的朱汉民到京城来试一试,看能不能趟出一条路来。
待朱汉民说完他的基本情况,菜也基本上齐了。在华寅生的招呼下,大家就开始吃饭。
华寅生为了进一步拉近与朱汉民的关系,也为了进一步探知其手中是否还有有价值的古物,就要了一瓶白酒与朱汉民对酌。
华辰阳四人还是学生,华寅生也没让他们喝酒。四人边吃着可口的饭菜,边听华寅生与朱汉民的对话。
随着三杯酒下肚,华寅生与朱汉民在双方都感到取得了对方进一步的信任之后,就开始了所谓的酒后吐真言。
华寅生告诉朱汉民,今天的这匹青铜马虽然是出自小户人家的墓葬,做工算不上精致,但其胜在年代久远,从腹部隐约的印记来看应是铸造于汉代,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5万块收进,放一放,将来卖个十几万也是有可能的。
朱汉民告诉华寅生,今天的交易他也很满意。因为是探路式的来京,怕出问题,这次就只带来了一匹铜马来。家里还藏有两件瓷器,在适当的时候再带到京城来卖给华老板。总之,他认定华老板是朋友了,只要他手里有东西就只卖给华老板。
在注意倾听华寅生与朱汉民杯酒话交情的过程中,程治国也没有放松对桌上美食的进攻。只要是第一次见他吃饭的人,没有不被他食量所惊叹的。
就连朱汉民这种农村汉子都自愧不如,在喝酒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下杯子,惊叹道:“小伙子这么俊,这样瘦,还真能吃!”
以华寅生的家大业大与见多识广,是不会在乎程治国的食量的,他在乎的是他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