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个姓氏,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智慧。
见章泽对于“弈”如此有兴趣,不说提议道:“三弟,咱们来一盘棋吧。好让章大哥实地看看这棋是怎么玩的”
不做正有此意,就一口答应下来,两人开始猜拳定谁拿白棋。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隋代以前的围棋行棋规则是执白先行。
这估计可能与古人以白为尊有关,像什么“白璧无瑕、白圭之玷、白驹过隙、白首穷经、白头偕老、白雪皑皑、白衣公卿、白衣秀士、白鱼入舟”等成语,由此可见一斑。
古人更是以产自昆仑山的“和田玉”为上品,更喜羊脂白玉的那份冰清玉洁。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儒家文化逐渐崛起,贵族士卿开始崇尚“观物比德”,标榜“君子如玉”,玉被赋予了吸纳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性。
在古代,贵族日常生活需佩玉在腰上,一走动玉饰相互撞击,“叮咚”作响,如果步履合度,玉声清脆,悦耳动听,自然在无形间修身养性。
古人以玉规范人的行为,故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玉的光芒是“凛于内而非形于外”的,这是中国自古一贯的价值观,玉不重色而重质,君子不重地位高下、钱财多寡和形貌俊丑,而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
不露锋芒,不事张扬,生命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圆润,是最令人欣赏。
竹,草木也。
只有中国人看出它“未曾出土先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
竹不自知有此高风亮节,这是我们的祖先赋予它的文化品格。
玉,美石也。
它只是一种美丽的石头,然而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却赋予了玉“礼乐教化”的道德内涵。
因为,玉自身具有“色可以濡目,性可以涤身,光可以照心”的文化属性,在中国文化里成为了高洁与德行的象征。
一个民族对草木玉石的理解,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品性。
所以说玉之美,亦是中国之美。
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应当是外带恭顺,内具坚韧;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光华内敛,不彰不显。”
所谓,“谦谦君子,比德与玉”。
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接近,故中国人对于玉的喜爱,是基于道德和精神的原因。
在中国的文化里,玉就是美丽的代名词。
我们描述美好事物的时候,都喜加“玉”字,例如玉女、玉手、玉貌、玉食。
玉具备了所有人类向往的美好品性,纯净、含蓄、温和、宁静、坚贞和正气。
以玉为民族精魂的中国人,自然对玉石一见倾心。
“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玉的美,就是一汪凝聚着绚烂时光的湖水,深不见底,却宁静澄澈,含蓄蕴郁,温润莹泽,内藏千机富于灵性,一眼便就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