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不听他们兄弟的举动引起了王朝歌的关注。
不听将自己食盒中的荤素两样菜都拨了一些给不看,自己只留了很少的一点菜。
不做则将自己食盒中的荤菜都拨给了不说,不说投桃报李的把自己的素菜都拨给了不做。
不做喜欢打猎,本以为他是嗜好吃肉的,却不想他是一丝肉都不吃的,完全是吃素的。
不说吃肉都不让人感到意外,却没想到会是一丝素都不吃的。
不听的饭量不大,所吃的东西不是很多,想来平时的食物并不是很充裕的,已经习惯少食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作为大哥,要照顾弟弟们,自是有什么好吃的,都是尽量让弟弟们多吃些。
不过他的饮食习惯还是正常的,除了份量少一点之外,荤素都能吃,本身就是很好的。
不看同大哥不听一样,也是不挑食的,可能饭量本就大一些吧,他现在食盒中的菜量,足够王朝歌午饭和晚饭的菜量了。
不过,多吃些菜是好的,肉食和蔬菜中的营养成分,有些是粮食无法提供的,而且淀粉比较少,多吃也不会有脂肪积淀下来,不会让人发胖的。
可是,每餐进食量有些多是不提倡的,科学的饮食应是少食多餐的,切忌暴饮暴食,或是用饥一顿饱一顿,更或是用减少进餐次数的激进方法,来控制自己的体重。
王朝歌对于他们兄弟的饮食特点,觉得很有趣的地方是,在同胞兄弟中,竟然出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一个人在饮食上的习惯,就是他对饮食态度的体现,也是其性格的展现。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的哲理。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中品质、体验、情感、社交等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于饮食的品质是有着极高的要求的,民间也流传有俗语“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的说法,都是这种意识的体现。
随着传承,这种追求食材精致的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渗透贯彻到了我们整个饮食过程中,从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中华饮食现在已经走向了世界,在各地都广泛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这里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中华饮食是“精美”餐饮的代表,食材是新鲜优质的,味道是鲜美地道的,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要求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对于各种菜的味道基础,汤的调制可谓讲得很是透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