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并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往来应酬,不能简单视之的,它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重要的情感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商谈生意、交流沟通,人们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由此而生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吃”字。
为了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亲朋好友要吃特意制作的“红鸡蛋”来表示喜庆。
“红”色代表红火吉祥,预示着大吉大利;“鸡”与“吉”同音,讨个好彩头;“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生生不息。
一个简单的“吃蛋”,寄托着中国人希望能够家族繁衍,传宗接代的朴素愿望。
孩子周岁时要“吃”周岁宴,办成人礼时要“吃”成人饭,结婚时要“吃”婚宴,到了六十大寿,更要大张旗鼓的庆贺一番,“吃”寿面更是少不得的。
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体现在饮食中时,就是“礼”了。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更是篇篇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内涵。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
“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成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精神和文化。
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唯其“精”,才能有完整和谐的“美”,没有精致的选材,高质的食材,任你是世间少有的烹饪高手,也是做不出美味的菜肴的。
唯其“美”,才能激发淋漓尽致的“情”,在美味的食物面前,优雅舒适的就餐环境中,人们的情感才能得以很好的抒发,更好的进行交流。
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时代风尚的“礼”,为了更好的表达悲欢离合,敬畏祖先神明,交通往来的情感,就有了规范行为的要求,彰显规范的礼节。
这四者环环相生,而又完美统一,便形成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只有准确把握“精、美、情、礼”,你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才能体会出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