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伋和孔求闻言大惊,《泓神赋》的篇幅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鸿篇巨制了。
若《泓神赋》还只算是抒情小赋,他们难以想象大赋该有何等规模。
郑骀说的头头是道,孔伋肯定认为他小赋、大赋都作有。
孔伋虽然迫不及待的想要见识一下大赋,但他害怕自己吃不消,于是便先问道:“不知郑伯可还作有小赋?”
郑骀立刻就想到了《荀子·赋》,《荀子·赋》是第一部以赋名篇的文学作品,亦是赋的早期形态,用《荀子·赋》可以让孔伋以及世人看到赋的发展过程,不至于显得太突兀。
同时,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其赋饱含儒家思想,用其作品可以更好的拉拢孔伋。
于是郑骀便将《荀子·赋》默写在了素帛之上,当然,郑骀对《荀子·赋》也做了修改,不然解释不通。
郑骀写罢,待墨迹稍干便将素帛递向了莲儿。
莲儿捧着帛书走到了孔伋面前,孔伋随即站了起来。
莲儿拜送,孔伋答拜,恭敬的伸出双手受帛书。
兰儿随即又走到墙边拿起一张漆木几,持几走到了孔伋面前,拂几授校,拜送。
孔伋放下帛书,以几辟,答拜。
孔伋坐定,将帛书放在了木几之上,定睛一看,只见上面写到:幽公元年,余昼寝而梦先公。余问公曰: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
《荀子·赋》中的五篇赋,每篇描写一件事物,分别为礼、知、云、蚕、箴。
每篇赋问的部分是一种句式较为整练而接近于诗的谜语,答的部分是一种句式较为散的猜测之辞。末尾则点出谜底,具有假物寓意的特点。
文未的诗与歌则与前五篇赋略为不同,它以较为显豁的词语来铺叙揭露社会上的反常现象,更具有政治诗的味道。
礼篇表达出了作者对礼的重视;
知篇表达出了作者对智的重视;
云篇、蚕篇和箴篇表面上是在描写云、蚕和针,实际上是在宣扬信、圣、仁、义、忠、孝等德行。
《荀子·赋》全篇都在宣扬儒家思想,孔伋是越看越兴奋,他觉得郑骀很可能是儒家学说的忠实拥护者。
儒家学说在这个时代其实并不太受列国诸侯重视,当年孔子只在周礼的保护者和实施者鲁国受到过重用,然而最终孔子还是因与鲁君及鲁国卿大夫政见不同而黯然离去。
孔子曾辗转于齐、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国,均未得重用。
孔伋在鲁、宋、卫三国皆未得到重用,此时他似乎看到了施展抱负,弘扬儒学的希望。
此时孔伋已经将大赋抛之脑后,他更想知道的是郑骀还有没有其他儒学著作。
郑骀知道他单独见孔伋必然会引起范季的怀疑,他估摸着驷迅应该快到了,于是对兴奋不已的孔伋低声说道:“子思子,寡人大权旁落,受制于人,此时不便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