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宦官领命退下。允熥又与蓝珍等人商议了一会儿,对蓝珍说道:“蓝卿,征伐印度之战虽起初兵马不多,但爱卿也万不可懈怠,轻敌可是兵家大忌,绝对不能因孟加拉国兵少就轻视。”
“臣必定遵照陛下的吩咐。”蓝珍赶忙答应。他也确实不会轻敌。这次征伐印度可是他想要获得比徐晖祖,甚至徐达、常遇春等人更加显赫的威名的一战,他可不敢懈怠。尤其征伐印度又是分为几个阶段的,如果他第一阶段表现的不好,允熥可能将他替换,他就更不敢懈怠了。
允熥点点头,又对李景隆说道:“李卿,朕之所以未派爱卿出征印度,一是因为爱卿年纪较大已经年过五旬,朕担心爱卿在印度有所闪失;二则是大都督府的将领也不能全都派去印度征战,而爱卿平日里处置大都督府的差事最为得心应手,所以朕留爱卿在京未征伐印度,爱卿不可多想。”
“臣知晓陛下的用心。”李景隆说道。他虽然猜想的理由与允熥说的不一样,但岂敢说出来?只能装作相信的样子答应。
见到李景隆躬身答应的样子,允熥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个念头:‘李景隆是否真的不会打仗?历史上的记载,会不会是朱棣出于某种目的命史官胡乱写的,其实李景隆用兵打仗之才能没有那么差?’
不过这个念头在允熥脑海中也只是一闪而过。不管李景隆到底会不会指挥打仗,他已经这么认为了十多年了,就算认为错了也只能将错就错下去。
“练卿,既然大军即将开拔,户部的钱粮切不可短缺了。若是户部此时钱粮足够,就先将钱粮拨给大都督府财政厅,省得将士开拨时还需向户部请款。”允熥又对练子宁说道。
“臣回去后就吩咐将钱粮拨给财政厅。”练子宁答应。他才不会在允熥这么重视的事情上拖后腿。
允熥又对张辅吩咐几句话,最后对他们四人说道:“此次出兵印度,事关大明百年大计,诸位爱卿定要勠力同心,各尽其能,保证此战必胜!”
“臣等必定勠力同心。”练子宁等人答应道。
……
……
“文垚,出兵孟加拉的兵马钱粮均已备好,为父已经下旨京城的卫所分批前往西南洋(印度洋),分别驻扎在苏藩与蒲藩,宣喻圣旨的使者也已经吩咐黄淮三日内派出。最迟在明年二月,攻打孟加拉国之战就要开始。”
“既然将士们即将陆续出发,你也不能继续在京城了,最晚腊月初一你要启程前往南洋,也是住在苏藩或蒲藩。”当日中午,在饭桌上允熥对文垚说道。
“即将派兵攻打孟加拉国?”文垚有些惊讶的重复一句。年前允熥就和他说过一次,但差不多十一个月过去一直没什么新消息,文垚以为出兵之事已经不了了之,或者至少要推迟到明年,没想到这时忽然告诉他已经准备好了,他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而且,“爹,怎么这时出兵?不让大哥在京城过年么?”文圻问出了文垚的心里话。
“不能再拖了。”允熥说了与告诉大臣同样的理由:“若是等到过年,之后正月也要允许将士们留在京城,无法派兵出征,这就得耽误过两个月。因为之前父亲与思齐之事,本就已经耽误了至少三个月,绝对不能再拖了。”
“是,父亲。儿子知道了。”文垚虽然心中不愿,但仍然答应道。
“文垚,父亲也知晓你不愿意,但确实不能再拖了。早一日出兵,就能早一日打下孟加拉,你就能早一日拥有自己的藩国。而且,若是战事进展顺利,至多两三个月就能打下孟加拉,明年年底也不会命将士征战,你可以回京过年。到那时,你以自己的藩国向你娘报喜,不好么?”允熥又道。
听到这话,文垚回想起自己的母亲从他十一二岁开始就在他耳边嘀咕‘将来打下一个大大的、不比中原小的藩国,不比文垣治下的土地、人口少’的话语,顿时也觉得明年年底回京告诉母亲自己已经拥有了一个土地不小的藩国,确实会让她更加高兴,顿时也愿意起来,答应道:“是,父亲,儿子明白了。”
“你能明白就好。”允熥笑道。
“爹,那大嫂怎么办?”文圻问道:“是与大哥一起去南洋么?”
“你大嫂已经怀了身子,不宜出远门,如何能去南洋?”允熥说道:“她当然要留在京城待产,等生下孩子再将养一阵后前往孟加拉。”
“大嫂生孩子,也要等到明年八月了吧?再有几个月就过年了,不如再在京城多休养几个月,等到年后再与大哥一起前往孟加拉。”文圻又道。
“是你大哥大嫂去封地,又不是你,父亲怎么觉得你比你大哥更加关心?”允熥笑着说了一句,又道:“那大约就是等到后年过年后,你大哥大嫂再去孟加拉。”
“哦,”文圻答应一声,没有再问什么。
允熥见三子不再说话,转过头面对文垚。“文垚,你此次前往外藩,有些事情定要好生注意。”
允熥开始教导自己的长子。“首先,就是如何统领你属下之将士。父亲在朝廷内外招募愿意前往印度的将士,共得三万余人,又填充了些犯人共四万余,分给你一万,组建左右护卫。至于中卫,待你将来到了印度平定孟加拉国,再招募当地人组建中护卫。”